首页 -> 2007年第10期

人文关怀:新时期高职德育的着力点

作者:杜月菊




  摘要:面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使学校德育走出困境。可以采用的主要方法有:让学生在民族精神的熏陶中提升社会价值,在获得爱与尊重的权利中提高人文道德素质,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培养道德情感。目的是使学生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德育工作框架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职;德育;着力点
  传统的德育模式关注社会需要,注重人才的政治、经济价值,忽视人的自身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工具化特征等因素使追求自我的高职生在市场经济规则和社会道德要求的矛盾中无从选择,也使高职德育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情感缺失——高职德育的“瓶颈”
  
  学校德育就是要“育心”,育心贵在“感应”,贵在“共鸣”。而感应与共鸣的产生,必须根据自身的认知发展阶段,在社会公共活动中不断地选择,在艰难的选择中体验个人情感。而学生的情感缺失正是传统德育的“瓶颈”之一。
  传统德育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成为教育者的“靶子”在传统德育中,社会本位的指导思想要求按社会需要泛政治化地设定德育目标。强调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着重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使德育的社会功能极度膨胀,忽视学生个体意识的存在与内在情感的满足,使德育的享用功能被压抑;根据历史纪念日一阵风地、多年一贯地、强制性地、经验化地规定阶段性德育主题,规划德育过程,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认知发展规律、内在需要、情感愉悦,从而使充满好奇、追求刺激、喜欢变化的青年学生的情绪受到压抑;根据考试指挥棒的需要,本本主义地给学生灌输德育知识,把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德育互动过程变成教育者手持“枪弹”向学生这一“靶子”射击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接受心理,压抑了学生的道德创造冲动,剥夺了学生的道德体验权利。总之,这种唯心主义、经验主义、本本主义的思维方式把德育变成了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重管教的高压式德育、重活动的形式化德育,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高职院校的状况与学生自身的特点使高职生丢失自我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学校或专科学校升格、转制而成的,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不及以前的中专时期或专科时期,更不及其他老牌的本、专科学校。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整体认可度不高,对高职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从学生的组成看,高中的中下等学生和“三校”生成为学生主体。这一部分学生长期以来在教师、家长眼中就是“差生”,学习对他们是一项苦差事,大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堂”,高职院校是家长和社会的“施舍”,使他们失去自信;学习基础不扎实,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家常便饭似的批评训斥,使他们情感缺失进而产生逆反心理;“我是高职生,我比别人差”的自我定位、“学历低、能力差、就业难”的认知偏差,使他们感到前途渺茫。就学生出身来看,大多是独生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性强,缺乏集体合作意识,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总之,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学生找不到自己与别人比拼的焦点,感受不到社会的帮助与他人的情感关怀,也就看不到自己立足社会的希望,从而迷失自我。
  网络交往使人们缺乏情感体验网络的自主开放性、超越时空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征,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跨时空获得信息的乐趣,拥有了独立分析、自主解决问题的自信,找到了探索知识、表现自我、扩大交友途径、抒发情感的方法和渠道,天性向往自由、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的高职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由此产生网络依恋,进而荒废了学业;互联网信息夹杂着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甚至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危险的陷阱,使这些辨别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对可能遇到的危险缺乏准确的预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互联网的虚拟性,人人戴着假面具与他人打交道,使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学生感到孤独无助,对社会产生信任危机,对自己已有的道德信仰产生怀疑;由于人机之间的交往,靠文字传递信息,没有人与人之间交往真实的喜怒哀乐,使学生失去情感体验,变得麻木不仁,没有同情心;有的学生因沉溺于上网聊天,在虚幻的互联网世界里不堪精神重负,从而导致人际交往不畅,适应能力下降,情绪低落,孤独感、焦虑感增强,食欲不振,植物性神经紊乱,机体功能下降,最后患上抑郁症等“网络综合症”。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高职生难以做出抉择现代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互联网的触角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社会的各个层面延伸,并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主阵地。首先,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挑战传统的一元化道德,使人们的价值观念紊乱,道德评价失范,是非标准模糊。西方社会利用媒体、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优势,加大对我国思想文化的渗透,腐朽思想的残余无孔不入,思想领域的争夺异常激烈。其次,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等的多样化,进而引起人们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生活态度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便于学生培养全球意识,增强学生的效益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十几年来我国传统的标准化、大一统思想的熏陶,使面对社会环境的学生不敢或没有能力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因此,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价值取向面前,学生只会感到茫然。
  
  加强人文关怀——高职德育的着力点
  
  高职教育是学生人格成熟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学生身份向职业身份过渡的关键时期。注重学生人文道德素质培养,加强人文关怀,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下走向成熟,是完成这一时期学校德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所谓人文关怀,简单理解就是对人的关怀,其核心内容是关注人的言行,人的感情,人的精神,人的价值,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要坚持理性,反对迷信、盲从和认识领域的强制服从,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要重视终极关怀,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三要坚持人的自由、平等,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要重视人的价值,善待自我,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根据对人文关怀的理解,我认为,高职德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把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融入学生的理性发展中,提升学生的社会价值冯友兰先生曾说过:人生从低到高有四个发展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道德境界强调人的行为以贡献为目的,在社会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天地境界阶段,人作为宇宙一分子,不但要奉献社会,还要奉献宇宙,最终达到天人合一。作为以培养健全人格为主要任务的学校德育,要使学生明白,人的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必须与所处的国度、社会和谐统一,必须以祖国的发展为前提,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必须打下民族精神的烙印。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面对人生追求中的功利倾向与奋斗中的个人色彩,学校德育必须把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六种意识、三种精神”,即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科学意识、竞争意识、鉴别意识、文明意识,团结互助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精神。为此,我院以德育课堂为主渠道,以学生处、院团委为主导,以学生团体为基础,以心理咨询和就业咨询为辅助,并在其他处、系的配合下,开展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以“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依托,大力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政策、基本经验的教育;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以“两课”为依托,大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力开展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就业指导咨询为依托,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了解社会,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通过五个方面工作的推进,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独立处事能力,增强免疫力,在当今国际大局势下站稳脚跟,找准方向,从而实现高职德育的目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