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ESP教学

作者:鲍秋红 许 锬




  摘要:英语课程是高职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基础课,也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中一个重要的工具。高职英语教学需要合理定位和新的教学途径。ESP教学模式正是以其职业性、实用性的特点,成为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手段。本文就ESP教学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期达到通过ESP教学,提高高职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高职高专学生成为能够自如运用英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ESP);实用性;职业性
  
  现阶段高职英语
  教学需要合理定位
  
  英语作为国际交际的通用语言,一直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在我国国际化进程日益加速的时代背景之下,英语教育的受重视程度和为此而做出的投入都是空前的。然而与此不协调的却是英语学习的费时低效现象。高校的英语教学存在着缺陷已是不争的事实。大量的有四六级证书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却缺乏相关行业的英语应用能力。
  为了能在就业市场中增加竞争的砝码,越来越多的高职生现身四六级考场。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要通过检验本科生英语水平的四六级考试显然不是件易事。他们受基础、学时、教材等的限制,不可能与本科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场不对等的竞争使他们的考证之路走得异常艰辛,结果也往往令他们备感挫折;即使拿到了合格证面临的也是与本科生同样的困惑。让高职生走出英语学习的误区,让他们在职业英语技能上更具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今高职英语教育的热门话题。
  问题的关键是要认清高职的培养目标,合理地进行英语教学定位。高职教育不应是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高职教育应有自己的特色,即突出实用性、职业性的特点。高职的培养目标是高级职业技能复合型人才,其英语教学方针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高职有自己的应用能力考试即A、B级考试,其难度较四六级考试低。考生有一个较合理的认定自己英语学习水平的标准,但只是体现了“够用为度”的原则,要做到“实用为主”还远远不够。
  “实用为主”正是高职教育的精髓所在。它不仅是教学评估的一个标准,更多地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即采用更为实用的教学模式,以职业教育的理念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对实际工作中真实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把握不同领域特定的英语语言特征,从而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目前,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ESP教学方法正成为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方法的主流。我们认为,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开展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教学,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达到“实用为主”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ESP的定义与特点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通过ESP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具备在该学科内使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在需求分析和教育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学方式,学习者因工作需要而产生学习动机,并以学习者达到能实际运用为首要原则。英国语言学家Waters把ESP分为三大类: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tific Study)、商业经济英语(English for Business and Economics)、社会科学英语(English for Social Study),具体的课程可分为工程英语、电气英语、水利英语、计算机英语、商务英语、营销英语、金融英语、旅游餐饮英语、管理英语、文学戏剧英语等等。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以通用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为基础的,它的词汇、句法结构、语用含义及语境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性,其教学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ESP教学进行探讨:ESP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教材建设、师资培训。
  
  ESP教学探讨
  
  (一)ESP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
  由于ESP的特点以及它与EGP之间的关系,我们既要区别对待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首先,EGP是以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ESP的教学内容则更倾向于言语功能和语言活动,它是一种专门化的应用性课程。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经过近十年的基础英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但不得不承认,他们中的大多数英语基础还较薄弱。在进入高职的第一学期甚至第一学年的时段里,有必要对基础英语进行巩固和加强。通过对我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87%的学生要求英语教学与其专业课教学结合起来。在对正在进行和开展ESP教学活动的兄弟院校的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多数学校按不同专业的要求都开设了一到二学期的基础英语课,并要求通过B级或A级考试,而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则开设了ESP课程。具体课程内容因专业不同主要分为几个大类:商务英语、餐旅英语、计算机英语等,且大多为考试课目或学分课程。
  其次,必须明确的是ESP课程应将学习者放在某种特定的职业背景下,并以学习者能够具备成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而教学模式则应采用任务型教学,以真实职业情境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和学习活动。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过程及学生参与,注重语言的流利与得体。另外,教学活动模拟真实情境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曾经开展过一学期的旅游英语的教学,学生通过10个单元教学内容的学习,不仅掌握了一个完整的从接团、安排食宿、景点讲解、突发事件的应对直至送别团员的过程,而且从中学习到了专业词汇、常用句型、人文背景知识等。学生通过模拟与背诵完成了一项项任务的同时,也直接感受到自己在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摆脱了基础英语考试不理想形成的心理阴影,看到了多年来所学的基础英语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也正是在运用中他们真正了解到自己基础英语的具体缺陷,从而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和信心。
  (二)ESP教材建设
  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ESP教材因专业学科的不同而不同,Carver(1983)对ESP课程特点做如下归纳:真实的语料(authentic material);基于目的(purpose-related orientation)和以自我学习为导向(self-direction)。真实语料是所有ESP课程教材的共核。尽管现在已经有许多ESP教材,但随着各领域专门化的日趋细分,ESP教材的编写出版远远赶不上社会需求。例如,我们现在有了会计英语、商贸英语、餐旅英语等教材,但还缺乏专业认可度高、适合作高职教材使用的水利工程英语、戏剧英语等方面的教材。此外,无论教材采用的语料如何来源于真实场景,在教学中总感到赶不上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作为辅助教学用的资料更是相当匮乏,配套的操练材料和试题也严重不足,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ESP教材建设除了应当有严肃的高质量的基本教材之外,还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如建立ESP语料库,既具有专业的分类和统一的标准,又有利于相关专业的横向参考和借鉴。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地利用广播、电视、杂志及互联网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不断充实和丰富ESP教材,这样才能使ESP教学更加实用化、时代化。
  (三)ESP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及师资培训
  尽管ESP强调以学习者的自我学习为主,但是教师的作用仍然是极其重要的。在任务型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前任务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习者商议选定任务、确定主题;进行语言知识教学及介绍相关背景;整理收集大量的语料和实时信息并将其呈现给学习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