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谈Visual FoxPro精品课程建设及其改革实践

作者:祝 庚 肖 捷




  摘要:文章概括了Visual FoxPro课程的特色及重要作用,分析了课程建设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课程改革的一些举措和详细安排。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电子化教学;课程实践
  
  Visual FoxPro课程概况
  
  (一)Visual FoxPro课程的特色
  Visual FoxPro课程主要包括FoxPro数据库系统和FoxPro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这两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利用程序语言解决数据库实践问题。对专业学生,通常开设两门或多门课程;对非专业学生,一般通过降低数据应用实践的复杂度而合并为一门课程。这就对该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FoxPro数据库系统是Microsoft公司近年来推出的数据库软件性能卓越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目前微机中速度较快、较完美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目前流行的FoxPro系统有DOS环境下的FoxPro 2.5、FoxPro 2.6,Windows环境下的FoxPro 2.5、FoxPro 2.6、Visual FoxPro 3.0、Visual FoxPro 5.0、Visual FoxPro 6.0及更高版本。
  Visual FoxPro系统的特点可概述为以下几点:(1)良好的兼容性。FoxPro与FoxBASE、dbaseⅢ、dbaseⅣ兼容,还能与Microsoft Excel、Paradox交换数据。(2)快速的运行速度。采用Rushmore优化技术和Compact类型的索引方法提高了查找速度。(3)多种运行方式。命令窗口交互方式、程序方式及运行菜单方式,可以通过鼠标或键盘进行数据库操作。(4)友好的用户界面。利用Windows的全部图形用户界面,同时还引进了窗口技术。(5)真正的编译功能。应用程序可编译成系统的可执行.exe文件。(6)卓越的跨平台性。用户很容易将应用系统从一个平台转换到另一个平台。(7)丰富而完整的工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来方便用户。(8)增强的编辑器。文本编辑器方面增加了许多功能。(9) OLE(ObjectLink and Embedding)支持。允许图像、格式文本、电子表格、声音和视频信息存储到数据库文件中。(10) DDE(Dynamic Data Exchange)支持。具有与其他应用系统自动交换数据的功能。
  (二)Visual FoxPro课程的重要性
  目前,该课程是全国本科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课程,是数据库技术和高级程序设计的基础课程,它与计算机基础技术课程构成计算机教育体系的重要骨干课程。随着数据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业均面临更多的数据处理业务,OFFICE等基础数据办公软件已经很难应付日益增长的数据统计、查找、挖掘等高级需求,数据库软件处理技术已经成为继人工数据处理、文档数据处理后的第三代数据处理技术。正因为如此,许多高校将其列为院级精品课程,加大对该课程建设的投入,有的甚至被列为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加强对该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使专业学生和更广泛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快速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尤其是非专业学生处理其专业领域数据业务的能力,缓解国内计算机人才过剩而非专业领域中计算机人才缺乏的现状。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数量多,专业门类多,学生计算机原始能力差异大,学生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拥有量不同。面对众多的不平衡性问题,只有加强对该课程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力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调动师生的积极性,通过各类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认证考试来检验教学成果。
  
  Visual FoxPro精品课程建设
  
  既然是精品课程,那么对Visual FoxPro课程建设必然有别于普通课程,对教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规划、教学秩序、教学成果上有更高的期望,这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对该课程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以保证教学研究的开展,就要求产生一定的成果,包括教学改革的各项成果和学生能力的显著提高,具体形式包括教学论文、教材和实验素材出版物、网络资源、学生考试通过率等。课程的科研成果和学生素质提高又是其中的重要指标。科研成果反映了师资队伍在课程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同,能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同时又锻炼了教师队伍;学生素质的提高则关系到学生在以后工作中有更强的工作能力和发展空间。
  其次,教学资源的配置应更加优化,主要包括师资力量配置、课程软硬件设施配置、学生配置三方面。在师资力量配置上,要求主讲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实践能力,对教学环节和学生学习秩序有良好的控制能力。课程软硬件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环境、电子课件、网络实验以及其他教学素材,在现有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好Internet互联网络、图书资源、学生自备资源。学生配置包括教学组织、信息调查、考试培训等方面,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较难处理的问题。例如,学生按专业划分后造成的学生能力不一但又难于按能力进行划分,教学进度和难易程度就很难把握;信息不畅导致教师不能很好理解学生的需求,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满意度下降而影响学习效率。
  再次,体现在良性教学秩序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教学秩序直接影响课程建设的效率,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则是课程建设的目的。教学风气和学习风气是高校非常关心和狠抓的问题,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可以说是名牌院校的必要条件,因为良好的风气能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因此,良好的教学秩序是VF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条件。学生创新能力包括理论创新和应用创新两方面,尤其是应用创新,能使学生更好地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其专业领域问题,课程建设中要将优秀学生吸收到教师科研项目或企业工程项目中来,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
  
  Visual FoxPro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一)教学内容和课时的调整
  课程教学内容按照课程建设的规划和选择的教学素材而定,根据教学大纲(包括理论和实验)、教材和实验等素材决定。课时调整则根据内容章节的重要性、知识的层次结构、学生的理解程度、课程建设的指标等因素而决定,并制定课程教学周历来规范日常的教学活动,学生实验也有对应的实验周历。该课程目前是64课时,包括理论课时和实验课时。如何分配理论和实验课时是很关键的问题。例如,学生需要参加二级考试,程序设计部分和数据库SQL语言内容需要增加课时,对原有课时分配也应进行调整。表1是课程建设中对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调整情况,列出了增加课时的数量、内容和原因,其中2课时为一次教学单位。
  
  (二)电子化教学改革的尝试和实践
  网络化的教学平台、电子化的实验和作业平台、电子化的考试系统是VF精品课程建设中进行电子化教学改革的三大重要举措。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校园网、学生宿舍终端及其他公共终端、教学素材即可组建一网络化教学平台,配置网络教学软件后可以进行远程网络教学、广播教学、师生对话及答疑等教学活动。学生作业和实验是学生进行课程实践的主要方式,也是检查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重要方法,有书面和电子文档两种主要形式。要克服传统作业和实验的固定性、增加习题的多样性和解决教师及时评阅问题,开发习题库和网络作业及实验平台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利用校园网开发VF课程作业网页,学生可以在平台中进行作业解答、提交、成绩查阅等操作。电子化的考试系统是实现无纸化考试的基础。目前,VF的期末考试仍然是有纸的试卷考试,但在VF考试系统开发完成后进行网络化考试势在必行。省一二级考试目前均是网络化考试,学生在历年考试中也有不错的表现,说明学生对于网络化考试环境已经比较熟悉,推行网络化VF课程考试是可行的。
  (三)学生课程实践的增加
  VF课程通常设有课程实习和项目实践时间,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原来没有课程实践周,不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技能。因此,应增加课程实践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建议在18周实施开展,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发一个或多个小型的计算机数据库项目。具体形式是:学生按软件开发流程进行分组编写程序和文档,以大作业的形式或答辩的方式进行。
  学生课程实验小组的组成如表2进行分配,实验为期一周。学生组成开发项目组,按照软件开发的流程严格进行。每组5~7人,每班大约分为8~10个组,工作有明确的职责划分。
  
  每班按小组分配不同或类似的小型数据库开发项目,要求多人在实验中合作完成,采取统一公开答辩的形式对学生实验进行评估,对学生项目进行评分,作为平时成绩。实践项目应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整个学生实验内容分配和工作安排有统一计划,具体指导内容和每班分配学时可以如下:项目下达和讲解8学时;讨论具体项目设计方案8学时;整班项目跟踪4学时;项目结题4学时;项目答辩4学时。
  Visual FoxPro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已经成功开设多年,除数据库技术和程序设计知识外,关键是能利用它解决许多实际专业问题。作为精品课程建设,需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融入其中,同时需要各方面的鼎立支持,才能将VF课程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梁锐城.Visual FoxPro数据库应用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5.
  [2]李雁翎.Visual FoxPro应用基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祝庚,肖捷,钟嘉鸣.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6,(1):97-101.
  [4]杨华.论学风建设与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20):46-48.
  [5]纪望平,郑建霞.高校函授与网络教育整合的探讨与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6):6-11.
  作者简介:
  祝庚(1975—),男,湖南衡阳人,硕士,东莞理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和控制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