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万 红




  摘要:采取“一二三”培养模式,即确立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一条教学主线,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与“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两个教学体系,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与学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可以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职通信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构建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征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网合一的脚步加快,技术方面正在向软交换、下一代互联网NGI、3G和后3G、智能光网络和宽带接入共同构成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发展,通信企业的经营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
  
  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充分了解和研究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卫通)及一些依托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增值电信服务商与支撑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了通信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既掌握通信技术知识,又懂市场营销,能进行通信设备维护管理、设备营销管理、通信工程施工的复合型营销人才。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我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三加强一紧跟”(即加强英语教学,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紧跟通信技术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为邮电通信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构建了“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科学地安排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使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一”是确立一条教学主线。即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
  “二”是构建两个教学体系。即“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通过课程的模块化与综合化、课程的整合与重组,优化课程内容,弱化课程的学科性,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突出高职特色。从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出发,以应用为主旨,以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实施三个结合。即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与学相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与学相结合就是学校与企业结成伙伴关系,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与企业)、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与生产现场),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信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制定具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深入通信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通信类专业学生就业针对的岗位群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配、测试、维护以及线路和杆塔工程的施工、安装、建设等一线岗位。通过对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要求的分析,确定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将职业能力分解为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将知识分解为思想政治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强调计算机、英语、专业技术等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围绕岗位关键能力组织教学,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根据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课程,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1,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2。
  
  图1 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
  
  图2 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
  
  “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基本做法是:在前两个学期,通信类专业所有学生学同样的课程(基础平台),完成基础共同课和专业共同课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分专业完成专业方向(专业模块)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
  1.搭好“基础平台”,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礼仪》等必修课程和《书法艺术》、《文学欣赏》等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举办《健美操》、《诗歌欣赏》等讲座以及开展书画比赛、朗诵比赛等课外活动搭建“基础平台”。在“基础平台”类课程的教学中,创新方法,注重素质培养。在学生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提出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德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整合德育资源,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的理念与具体构想,并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与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重视“专业模块”,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一方面加大“专业模块”课程建设力度。一是根据通信技术发展方向和电信企业转型需要,开发新课程,如根据ADSL的安装与维护的需要,开发新课程《ADSL技术》。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如分别在《现代通信网》课程中增加软交换的新内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增加IPV6的有关内容,在《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中增加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有关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更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建设,注重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如已将《光纤通信原理》、《通信电缆线路》和《通信英语》等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将《数字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此外不断开发企业急需的培训课程,在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同时,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培训,学习《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等课程。另一方面在“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能力锻炼。如在《现代通信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通信网络系统设计方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着重强调知识性、模拟性和参与性。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每组设项目经理1名,技术总监1名,工程师若干名。项目经理以自荐形式产生,任职条件是能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团队;技术总监由项目经理任命,负责方案的架构设计、进度监测等;组员由技术总监根据能力和特长分工,分别承担子系统的设计、资料收集、方案文本打印等工作。同时成立一个10人评审小组模拟实际评标,负责答辩工作并评出各组的成绩和名次。实践活动模拟了实际的工作环节,达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实训目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竞争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