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以“德育平台”为支点推进高职德育创新

作者:周位彬




  摘要:“德育平台”既是一个物化形态,又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实践,即以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为前提,让学生借助教育者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在精心创设的教育情境中进行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体验性和创造性学习,最终达到德育目的。
  关键词:高职德育;德育平台;创新
  
  在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入“德育平台”理念,以观念更新推进德育模式创新,带动德育方法改进和德育空间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德育实效。
  
  “德育平台”搭建的背景与初衷
  
  “德育平台”的搭建源于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新途径的积极探索。长期以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欠佳问题始终是困扰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在德育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是一个重要方面。其突出表现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三心”德育。在“三心”德育过程中,师生关系表现为一种主从关系,教法呈单向性、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原料胚子”,无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只单方面把学生看成是社会规范的接受物,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完成道德知识传授的工具,较少顾及学生的心灵感受及其成长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心诉求和自我精神体验。这与讲究协同、重视体验和追求内化的德育规律是不相容的。其结果严重影响了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突破“三心”德育“瓶颈”,恢复和彰显高职学生在现代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关键是要变德育过程中揠苗助长式的刚性“拉力”为一种教学相长性的柔性“助力”。基于此,我们把传统的展厅布展形式与现代实训教学结合起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多种优质德育资源,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可供开展多种德育活动,又留有无数对接“端点”和无限思考空间的新型德育大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德育平台”(简称“德育平台”)。“德育平台”可以说是我院在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谋划大德育格局,构建新德育模式,为高职学生精心打造的一个多媒体大型德育“实训场”。
  
  “德育平台”搭建的思路与结构
  
  作为现代德育理念创新的物化形态,“德育平台”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德育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主体性彰显,德育环境设计中注重氛围营造,德育资源整合中注重与目标一致,德育活动实施中注重过程探索,德育效果生成中注重体悟内化,学习机制安排中注重长效管理。
  从形式上看,“德育平台”类似于展厅布展,但在性质和功能上则突破了传统布展的平面性,它借助时空延展及再造,突出了立体性和多面性。按照中共中央16号文件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德育平台”设“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践行公民道德”和“全面和谐发展”四大主题板块。在资源整合上,“德育平台”按照“三贴近”原则,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为基础,精选荟萃了高校德育大量鲜活的内容和案例精华,把高职学生必知必会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点、道德法律素养的生成点、立身行事能力的达成点,借助图片、影视、实物等形式和手段,通过布展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为高职学生搭建起了一个形象化的、富有立体感和吸引力的德育大平台,由此把抽象的理想信念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行为规范要求等具体化为可训练和自测的一个个德育发展目标,以互动、探究、思考、体验等学习活动形式提供给学生。“德育平台”除自身提供的“有限”资源外,还与互联网、学院图书资料库及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基地连接,从而成为一个开放式的大“平台”。在功能配备上,“德育平台”还设有影像播放室和论坛空间,以方便学生获取资源和进行研讨交流。
  
  “德育平台”在高职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平台”作为高校德育的一个大型“实训场”,不仅拓展了传统课堂的空间,而且在本质上实现了德育观念的变革。在这里“主角”是学生,教师以“导”为主,给学生的是一种助力和支撑力。根据高校德育总体目标,结合我院学生的发展实际,我们按年级为学生确定了三个主题:(1)“树立人生理想,寻找动力之源”;(2)“爱国明礼诚信,争做合格公民”;(3)“志在高级银领,精业奉献社会”,并通过以下途径予以实施。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于种种原因,教材文本的供给与高职学生的需求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差距,学生的一些思想需求不能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教材的现成结论多,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小。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能满足他们深入探究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最终影响德育实效。“德育平台”的搭建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借助它所提供的资源以及通过链接途径获得相关资料,进行深入探究和个性化学习。如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意义”一题,很需要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而教材没有介绍,教师受课时限制又不可能讲述过多,于是,这一“补缺”就由学生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在课下借助“德育平台”来完成。
  “德育平台”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实践教育的高度浓缩,它突破了实践基地在时空上的限制,实现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拓展,时空延伸。在与老师互动、与同学合作探究的交流过程中,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积累、思想的启迪、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触动学生的德育兴奋点,把学生引向人生思考的领空现代建构主义指出:知识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即由于个人对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必然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在这里,建构主义不仅揭示了学习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本质上也恢复了教育视野中的学生主体性,体现出了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发展为本的教育宗旨和价值追求,直接带来的是教育的内化力和感悟力。“德育平台”的情境化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富于触发启迪性的教育资源。如一封《辛酸父亲写给儿子的信》,学生读后无不为之触动,陷入深深的感恩思考,特别是家境贫困的学生,由此产生了刻苦学习的动力。像这样易于触动学生人生思考兴奋点的资源,我们巧使妙用,通过不同形式使其与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把学生一步步引向人生思考的领空。
  引入实训教学方式,催生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能力思想道德教育在其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唯有通过实际的做与行,才能使认知达于内化,形成一定的品质和能力,进而在个人实践中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因此,实训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主要是以一定的德育目标为引导,有目的地通过一定形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实现他们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能力的生成。基于这一德育理念和价值诉求,我们遵循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规律,寓教于乐,寓教于行,在“德育平台”中精心设计出了“托起心中的太阳”、“吸引与对抗”、“彩球难题”等数十个趣味各异的实训活动项目,积极地把实验实训方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大课堂,努力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可资体验的“德育场”。
  依托“德育平台”举办学习论坛,让学生在思考交流中实现自我教育“德育平台”为学生提供的是一个思考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我展示的空间,因此,有利于实现德育由旧“三心”向新“三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的转变。当代高职学生思维活跃,主体意识强,对问题往往有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说教,而是正确的引导,需要让他们从听众席上走上讲台,走上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利用“德育平台”成功地开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论坛”,同时,配合编发大学生思想政治论坛期刊。“论坛”和“期刊”为高职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体验、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变自在为自为,在行动中体验行为要求、养成良好品质、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论坛”开办两年来共举办60多期,学生探讨的问题从《走出心理贫困》,到《我骄傲,我成为一名高职生》;从《自信与成功》,到《自强——当代高职生的重要品质》;从《人际大同》,到《诚信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看一看“论坛”中学生关注的题目,就知道他们在思考着什么,在关心着什么,在追求着什么。“德育平台”的有效使用实现了我院德育工作的理念创新和特色模式生成,成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德育平台”已得到了国家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先后有省内外60多所兄弟院校前来参观学习。
  
  参考文献:
  [1]何成江,吉文丽.高职思想品德课分年级实施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5,(1)下.
  [2]李莉.以整体德育提升教育实效[N].光明日报,2006-08-09(7).
  [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作者简介:
  周位彬(1963—),男,河南浚县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责任编辑:谢良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