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创业教育在高职生道德修养课中的渗透

作者:方志勇 肖龙海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发展与人口城市化大潮的来临,大学生就业面临沉重的压力。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工作岗位,这就需要更多的创业者涌现。因此,对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显得尤为必要,道德修养和法律常识课是培养大学生创业品质与素质的重要渠道。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道德修养课
  
  受到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人口城市化大潮来临等因素的影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当代大学生应改变就业观念,将自己的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除了树立岗位成才的目标之外,还需要树立创业观念,自主创业,力求做到“不仅是求职者,还是工作机会的创造者”,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社会。在我国经济迅速腾飞、人口城市化大潮涌现的今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蕴含着无穷的机会,大量等待开发的领域为自主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创业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创业的概念从汉语使用方法来看,有以下几种情况:(1)强调开端和草创的艰辛和困难;(2)突出过程的开拓和创新意义;(3)侧重于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就。这里对“业”的范围没有限制。在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创业可以理解为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性地投资经济实体,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实践活动。与竞争工作岗位的就业相比,创业是一种创造工作岗位的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英文涵义为:(1)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2)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定义创业教育的:“创业教育,广义上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在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
  综上所述,所谓创业教育是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创新精神,进行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可以定义为: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积极采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四个方面。从内容上看,高校“两课”教学正是创业教育的天然阵地。
  
  开展创业教育的背景与意义
  
  创业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产物。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50%时,可以认为该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当然大众化教育不仅有数量指标,还应有质的内涵,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美国从1901年开始,用了40多年的时间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日本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完成了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过渡;英国也差不多在这个时期,用12~13年走完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历程。西方国家也面临着因此带来的就业压力,因而自主创业成为社会发展与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要求。我国只用了四五年时间就完成了上述进程。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0.5%,到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1%,浙江省则达到了30%。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来得更加迅速,社会对此种形势的应对迟缓,因此大学生就业压力就显得更为突出。
  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只是在帮助年轻人实现就业,而不能创造社会就业岗位。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只能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因此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创造就业岗位。高等教育大众化所涉及的是一个特殊的就业问题,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就业者与就业岗位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对应,即所谓的“适度就业”,即一些大学生不能获得工资就业岗位。走出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瓶颈”的基本立足点仍在于协调社会、学校与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路径是实施创业教育,使高等教育通向基层和农村。正如北京国联股份的董事长刘泉在谈及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时所说的:“在就业市场上,一个大学生和一个没有文化的民工,在和社会进行价值交换时,其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靠脑力,一个靠体力。大学生这个身份不应该成为大学生求职的一个羁绊,大学里学到的文化知识应该是你成长的基石,是你在社会上谋生时的一个武器。不是我已经念过大学,就不能去做什么什么了。自己先把自己的手脚捆住,让机遇从手边白白溜走。”
  
  高职毕业生的能力规格与国家的自主创业导向
  
  随着社会对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的大量需求,国家大力倡导、支持举办高职教育,我国的高职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
  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比本科院校要低。相对而言,高职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但高职毕业生有着自身的能力优势倾向——实际操作技能较强,这一优势与国家就业政策中的创业导向有机结合,就可以使其获得长远的发展。
  现代社会,技术的概念已经超越生产工艺、操作技能等物质性领域,延伸至管理、营销、统计、公关等非物质性领域,呈现出物质形态与智能形态相互整合的特征。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高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在知能结构上更着眼于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与智能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求比技能型人才具有更宽厚的理论技术基础(而非经验技术),较工程型人才具有更强的现场处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力运筹、设备运行有更强的组织协调与技术管理能力,具备一宽(基础学力宽厚)、二高(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与专项能力)、三强(就业能力强、创业能力强、发展能力强)的鲜明特色和复合能力。随着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一贯的积极倡导与支持。早在1991年,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课题组的成员国,就开展了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就业创业指导的项目活动,今年6月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做出决定:各地要将大学生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创业培训工作总体规划,组织有积极性的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工作,引入“产生你的企业构思”(GYB)培训,将“创办你的企业”(SYB)培训作为试点院校选修课程,并加快培养一批高校创业培训教师。对经过创业培训合格的学员,要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项目开发、专家指导、小额贷款等一揽子服务,帮助他们成功创业。劳动保障部将在总结目前37所高等院校开展创业培训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再选择50所具备条件的高校开展创业培训试点。这一导向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综合以上分析,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创业素质和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个人发展机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创业教育的渗透
  
  身为高校“两课”教师的笔者,深刻地感受到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走出“5﹢2=0”(指学生周一至周五所接受的教育,其效果在双休日两天就被抵消)的教育效果的怪圈。很多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采取媚俗化倾向“取悦”学生,这种方法在浅表性的效果背后,难以产生思想教育的长效性,是一种错误的倾向。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发展的形势,学生浮躁,一个现实的原因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经与学生交流、沟通,发现他们表面看起来不屑一顾的样子,其实内心压力很大并因而不信任社会、不信任自己,进而产生利己的实用主义倾向。个人的发展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没有激情的理性必然会死气沉沉,而没有理性的激情则会导致疯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将理性与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与激情结合起来,用正确的个人、社会与国家利益的关系化解他们的盲从和实用主义倾向,用创业教育解决他们的困惑,为他们的人生设计一条新的道路,使思想道德教育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实现学生的主观与客观、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