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课堂教学中的点滴艺术

作者:李 静




  摘要:在《机械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内容,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等多方面因素,恰当采用不同方法讲授教材,使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自己。
  关键词:导入直观;主导;设置情境;引导;小结
  
  读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越读越厚,一种是越读越薄。两种方法各有所长,适当使用即可。教学也是如此。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上课时因为不熟悉教材前后的关联,为了把内容讲清楚,经常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取一些相关的内容,添加、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教过几遍以后,发现课本会越教越薄。因为教师会把前后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前面讲的直接为后面做铺垫,复杂的内容转化成了脉络分明、易于理解的知识。教师的思路很清晰。《机械基础》(第三版)这门课对于刚刚初中毕业的技校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课程。他们对机械没有最起码的感性认识,读图能力还没形成,再加上这门课本身内容繁杂,涉及面广。因而到了学期末不爱学的或者底子太差的学生因为觉得枯燥或学不会,只好放弃。对于这样的情况,怎样从一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日后的学习或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本文结合课程实际和多年的教学经历,简单地谈几点教学心得。
  导入教学要形象直观人们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讲课前充分准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媒体,充分利用一些模型的动感,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性认识。平时教师多动脑子,利用课余时间多找些可以利用的直观教具。只要能迅速引导学生进入所学的知识内容,无论是工厂的废零件还是生活中的一些模型,适当地利用都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这样,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一些自己亲眼看到的实际内容,无形中帮助其理解所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目的也达到了。例如,讲到凸轮机构时,书上讲到的很多例子离他们较远,于是我在讲概念的同时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凸轮机构模型,利用直观的模型边操作边讲授。学生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有些精神不集中的学生也伸长了脖子。为什么凸轮回转而从动件直线运动呢?,学生有了兴趣,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有些学生还积极踊跃地亲自操作,参与教学。总之,这个年龄段的技校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只要充分组织好每次课的教学导入,就能使学生在好奇新鲜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必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接受。”实践证明,上课时,教师在讲台上夸夸其谈,滔滔讲说,如果不注意学生的举动,方法不当,学生也会很难接受。《机械基础》这门课对于刚进校门的技校生来说,内容多而且面面俱到,有些枯燥、繁杂。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难免会使学生学之无味。于是怎样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就成了首要问题。例如,在讲最后一章液压基本回路时,根据课本内容,提出诸如“本回路系统由哪些基本回路组成”、“说出图中各液压元件的名称和作用”、“说出电磁铁通电、断电系统完成的动作”等问题,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这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出相应的问题,就会带动那些程度低的学生,也可以启发程度高的学生,比起单独提问,效果要好很多,而且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深化了他们对于教材的理解,也充分体现出在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才是主体。
  设置特殊情境,增强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情感倾向和意志倾向。通过联系生活经验、生产实际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到第八章第四节时,讲完联轴器和离合器,讲到制动器时,已经到了尾声,学生也有些疲倦。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尤里卡”博士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自行车赛冠军在平地上快速骑车,然后刹车。请大家选择使自行车快速制动的最有效的方法:A刹前闸;B刹后闸;C先刹前闸,后刹后闸;D先刹后闸,后刹前闸。讲完例子,课堂顿时活跃起来。这个情景学生熟悉,尤其学生都骑过自行车,觉得自己最有发言权。结果,学生都赞同选D。我宣布“尤里卡”博士的答案是“C”。因为自行车前闸制动,后闸减速,学生只注重减速,而问题问的是制动。于是引入了制动器内容的讲解。制动器的形式有锥形、带状、闸瓦式等等,让学生结合实际,说说自己了解的制动实例。最后大家一起得出结论:各种形式的制动器都是依靠摩擦力的作用来实现制动的。这样,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设计一些必要的教学情境,教学效果水到渠成,使学生尽快地接受了课本知识,记忆起来既准确又长久。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技校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依赖心理很强。由于原来所学的基础知识大都是记忆型的,很多题目只有唯一的答案,所以他们总希望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可是实际上答案并不唯一,尤其是一些设计内容,要综合考虑各种实际情况,如企业规模大小,设计尺寸有何要求,实际工艺能否实现,安装维修是否方便等等。只有针对具体情况某种是否合理,没有唯一答案。例如,在讲“轴的结构设计”时,教师提出判断轴的结构是否合理要从三方面去考虑,即轴上零件要牢固可靠而相对固定;轴的结构要便于加工和尽量减小应力集中;轴上零件要装拆方便。然后,学生自行设计。凡是符合这三个要求的都属合格,然后再讲评哪种结构更合理。接着进行估算轴径。估算高速轴的直径要用到经验公式d=(0.8~1.2)d0,利用已知的d0可以直接计算出结果。但是计算出的结果是一组数据,有学生问老师到底选哪个正确。我提出,在范围内任选一个就可以了。至于如何确定一个标准答案,我告诉大家,这是实践中产生的经验公式,所选的几个数据都是答案,只是取小值经济些,取大值更安全。学生可以根据实际工作条件、使用材料以及设计人员的思路等多方面因素,自己决定最后的设计方案。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能独立思考,把学生的被动接受灌输转变为自己主动学习。“要我学”和“我要学”所获得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板书的设计要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而且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讲课过程中最常用的板书就是层层递进,但一些内容多的掌握起来困难。好的板书设计,会让学生一目了然。再结合相应挂图讲解,教学效果会更好。例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这一课题时,采用了层次结构式板书设计,效果截然不同。这种板书设计层次分明,分类及演化条件关系明确,每种机构后注明相应实例以避免混淆,而且把课本上一整段的文字划分成四部分,简化了内容,学生容易掌握,效果很好。板书设计见下:
  
  重视课后小结,总结记忆口诀很多的教师特别注重导入新课,而作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小结往往被教师所忽略。其实,学生听了课后,不一定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只要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总结一下,就能化繁为简,大大减轻学生记忆的难度。如果可以把所学内容归纳总结成一两句口诀,就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记忆了,尤其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例如我在讲到带传动的张紧装置时,对于V带传动和平带传动,张紧轮的安放位置不一样,特别容易记混,于是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出如下口诀:克服带松调中心,松边安置张紧轮,小轮外侧是平带,大轮内侧是V带。结合图例讲解明白后再记忆口诀,学生掌握地既快又牢。
  不同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好的方法。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的专业,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难易程度,可以提出不同要求。
  作为教师,要处处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和学生一起愉快地去学习各种专业知识,掌握各种学习方法,使他们成为独立学习,勤于思考,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社会有用人才。
  
  作者简介:
  李静(1975—),河北省廊坊技师学院讲师,天津大学硕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