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潘仁炎 许海潮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依据行业特点,实行“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前堂”与“后台”密切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
  关键词:前堂后台;培养模式;问题;思路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培养广播影视传媒类人才的高职院校,成立的时间不长(成立于2002年9月10日),但从其前身(安徽广播电视学校)中专教育时就已经开始研究和探讨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办学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
  
  “前堂后台”的人才培养模式
  
  “前堂”即课堂,指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后台”,即课堂理论教学之外的其他教学成分,分为“校内台”、“校外台”和“社会实践平台”三部分。“校内台”指学院的实验电视台、广播实验电台、各专业实验室和网站、院报等实验实训场所。“校外台”指全国各省、市、县电视台(站)、广播电台(站)、广播电视传输发射台。“社会实践平台”指各报社、通讯社、影视拍摄基地、电影制片厂以及其他实习实训场所。“前堂后台”,就是以广播影视传媒行业的雄厚资源为平台,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密切结合为原则,以教师与学生“双重角色”的交叉互换为手段,以产学研结合为教学最高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运行模式。
  
  “前堂后台”人才培养
  模式的初步探索和实践
  
  改革“前堂”课程设置,是实行“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学院成立之初,课程设置基本上是借鉴原北京广播学院和原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的经验,教学计划是按照“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来设置课程,注重学科性体系。纵观教学过程,基本上也就是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的比例很少。要推行“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基于“前堂后台”模式的课程体系。为此,学院进行了两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第一次是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删除一些理论性很强,学生难以接受的课程,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使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大体上达到6∶4。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实践课的比例很难达到预定的目标。第二次是进行“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改革,将原有的课程体系改造成“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方向模块”,把提高学生技能作为主要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文化基础课所占比例较大,挤占了专业技能课的发展空间,再加上思想不够解放,课程设置不够市场化,有的仍在学科性体系里打转,一个真正的职教课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加强“后台”的建设,是实行“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课程的改革逐步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空间,密切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但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关键是要有实践教学的场所和条件,否则,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仍是一句空话。所以,学院近年来加强了对“后台”的建设。
  1.“校内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学校建立市级规模的广播实验电台、电视台,投资500万元兴建影视制作中心、影视演播大厅,建立校园网站,创办院报。课堂上,教师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课下,教师、学生分别任台长、副台长、编辑、部主任、制片人、记者或播音员、主持人。利用这些实训场所,自办广播电视节目,自采自编新闻,自办网页,自办报纸。院广播实验电台每天4次播音,播音时长6小时,共有《广院新闻》、《广院聚焦》、《青春节拍》、《缤纷校园》、《音乐流行线》等12个自办节目。院实验电视台每天2次播出节目,时长3小时,有《广院视线》、《广院论坛》、《青春无极限》、《音乐天堂》等6个自办栏目。院报有要闻版、教学交流版、学习园地版、文学副刊版、信息广场版等版面。校园网站也由学生自办网页,进行在线新闻采编和在线主持。
  2.“校外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在省电台、电视台、传输发射总台和全省市县广播电台、电视台建立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见习或轮训。
  3.“社会实践平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在黄山等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建立影视拍摄基地和动画广告实习基地,提供学生实践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一些报社、影视广告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媒体挂牌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
  
  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近几年,学院教师共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合著十几部(本),部分专业教师在省电台、电视台做兼职工作人员,安徽省摄影艺术家协会、安徽省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安徽省电影评论学会等学术性社会团体都有学院的相关专业教师的参与。本校毕业生深受广播影视传媒系统和社会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欢迎,近几年的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左右。学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不断提高。
  存在的问题,一是“前堂”课程体系尚需改革。二是学院内“后台”与“前堂”结合得不够密切。三是我院与全省各专业台虽建立了联系,但仍是“松散式”的合作,没有建立实质性的合作关系。四是社会实践平台拓展不够。五是教学资源相对不足。不解决以上问题,“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就难以完善和发展。
  
  发展和完善“前堂后台”
  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职教课程体系现有的教学计划仍把文化课作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分开,仍然缺乏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观。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从岗位或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出发,反向推出需要的课程。文化课、专业课要根据岗位能力重新构建,为岗位能力服务,进而在岗位能力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按照这样的体系展开教学,教学内容才能与岗位要求一致;学生具备了某一岗位的能力,才能开展工学结合;岗位能力低,可以在低层就业;岗位能力高,可以在高层就业。以此方法开展教学,才有职教特色,才可落实就业导向;以此方法进行分层,才有分层依据,才有技能差别;以此方法谋求发展,才能形成技能成才之路。
  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走学院教学生产经营一体化的道路一是要充分发挥校内电台、电视台和网站的作用。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各部门现只有一套人马,总共不过一百人。学院应组织多套人马,轮流到电台、电视台和网站操作锻炼。这样,电台、电视台和网站的实习基地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要根据专业特点,构建校内模拟公司。新闻系可组建模拟新闻报刊。影视艺术系组建模拟动漫公司、广告公司、节目制作公司等。信息工程系成立电子网络协会。播音主持系将现有的播音辅导间改造成音频和视频工作站,也就是一个个小型电台、电视台,形成模拟广播调频、电视频道的运行机制。条件成熟时,校内成立的公司,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跨系联合,成立文化传播公司,让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和市场;三是要发挥学院700平方米演播大厅的作用。可与安徽电视台、合肥电视台合作,共同制作节目。教师、学生直接参与节目制作,可以得到更多更有效的锻炼;四是要实行任务引领式的项目教学试验。组织各方面人才,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以此推动学院实践教学。
  根据互惠互利、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推进与省、市﹑县各专业台的合作,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一是学院利用教学资源,为各地专业台办培训班,或实行人才订单培养,各地专业台接收青年教师和学生顶岗实践;二是签订协议,共办栏目或节目;三是采取优惠政策,聘请更多专业台的专家学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四是成立校台联合董事会,学院和专业台合股共同办专业,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