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关于学术评价等若干则

作者:逸 公辑




  关于学术评价
  美国著名教育家博耶在《学术评价》一文中提出了学术评价的四项原则和学术工作的六个标准。其观点对当前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重塑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其四项原则和学术评价六个标准分别是:(1)学者的品质:要使学术活动产出真正的学术成果,最关键的不是学术评价的标准和程序,而是学者的品质。(2)学术工作的标准:只有制定了科学的学术评价的标准才能进行有效的学术评价。进而他归纳出了六条标准:一是知识;二是明确的目标;三是适当的方法和程序;四是创造性地使用资源;五是有效的交流;六是重要成果。上述六条标准以不同方式适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术种类,因而在这些共同标准的框架内可以制定很多不同的具体的学术标准。(3)学术证明:学术证据必须丰富多样,学术证明至少包括自我评估、同行评议、学生评估和委托人评估四个方面。(4)过程的可靠性:学术评价必须让教师感到评价程序和过程是公正的以及认为做出决定的人是可以信任的。
  摘自《江苏高教》2007年第三期詹春燕《从学术涵义的发展谈我国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构建》
  
  关于“身份”教育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其实是以“身份”教育为理念和核心,改变受教育者的“身份”成为教育贯穿始终的目的。多年来,教育给受教育者最大的回报,就是受教育者的“身份”改变,而且这种观念被教育者反复强化。这样的教育,必然导致三种结果,一是高等教育不顾质量地发展,追求提供给更多受教育者转变身份的机会。二是受教育者在乎自身身份的转变超过在乎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他们以“身份”去对应社会相应的工作,使整个社会的劳动等级观念更为顽固。三是一些自感无法通过教育改变“身份”的受教育者,则会主动放弃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努力。“身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不可能让所有受教育者改变身份。这种现实则导致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抬头。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十三期熊丙奇《“身份”教育制造“新读书无用论”》
  
  关于回归教育
  回归教育的首倡者是瑞典经济学家G·雷恩,他主张在人的不同阶段,应根据个人的选择、兴趣、职业、经济状况去接受灵活而有效的教育,而不是在学校把教育一次接受完毕。回归教育在本质上强调工作与教育的结合,两者应相互进行交替,学术界把回归教育称为“劳动中心教育论”。回归教育对学校和企业的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对学校而言:(1)有利于形成学校良好的学习风气;(2)有利于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改革;(3)有利于解决贫困家庭学生的入学问题。对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言:(1)有利于企业及早发现人才、培养人才;(2)有利于了解最新的信息和技术;(3)有利于企业调节在经济发展高峰和低谷时对人才的需求,降低员工的雇佣成本。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十四期许瑞泉《构建我国回归教育制度刍议》
  
  关于职业资格证书立法
  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立法宏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是:(1)法律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立法缺乏可操作性;(2)法规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立法欠缺;(3)规章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立法不够系统。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立法微观方面存在的问题是:(1)证出多门,主管部门不统一;(2)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不够具体、明确;(3)与职业资格证书配套的就业准入立法效力层级太低;(4)职业资格证书的国际互认规定得不充分。针对我国职业资格证书立法中存在的宏观、微观问题及其原因,应采取以下措施:(1)修改《职业教育法》;(2)修改《劳动法》;(3)制定职业资格证书条例;(4)整理现有的关于职业资格证书的部门规章。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十四期郭德忠《试论职业资格证书立法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校长职业化
  校长职业化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理论研究的要务是深刻反省校长职业化的目的,科学认识校长职业化的功能,澄清和匡正在校长职业化问题上的种种误区。首先,必须明确校长职业化的目的。倡导和推行校长职业化,主旨是提高校长的专业化程度,改善校长的知识结构,增进校长办学管校的领导能力,而非因为学校经营管理的需要,更非源于教育产业化的推动。其次,必须实事求是地评价校长职业化的功能。倡导和推行校长职业化,用意在于强调校长行为的自主权,彰显校长工作道德伦理的优先性和重要性,而非意味着校长职业化是一付可以消弭校长责任制沉疴的灵丹妙药,更非意味着校长工作只有彻底摆脱政治的干预与管制才是可取的和有效的。在校长职业化的研究中,有一种错误认识是亟待消除的,那就是认为权力必定是丑陋的和消极的。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十六期张新平《校长职业化的“冷思考”》
  
  关于职业咨询的内容设计
  “先就业后择业”是特殊时期的应急做法,不能将其作为工作准则而忽视高职生在校期间的自我探索。职业咨询应为在校大学生的自我探索与发展提供帮助,以期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自我概念。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困惑与对职业咨询信息和结果的迫切需求,职业咨询的具体内容可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职业规划咨询;(2)职业政策咨询;(3)职业信息咨询;(4)求职技能训练;(5)职业价值观澄清;(6)择业心理咨询;(7)职业心理测评;(8)职业决策能力培养;(9)创业素质培养。
  摘自《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二期方翰青《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咨询需求的调查研究》
  
  关于企业培训的误区
  企业培训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企业主管领导和人力资源部、教育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身上,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培训项目拍脑瓜。由主管领导凭兴趣、靠感觉、拍脑瓜说了算,没有坚持按需施教的原则;(2)培训内容拍胸脯。由人力资源部或教育培训机构的主管说了算,没有按照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实际需求和员工的能力差距来安排培训内容;(3)培训教师拍肩膀。对内部培训讲师的资质、选拔、职责、培养、使用、激励与管理等环节重视得不够,对外部培训讲师的选择,只重形式与声望,不考虑适用与效果;(4)培训结束拍屁股。培训结束后不做认真的总结与评估,缺乏持续改进的过程,缺乏对教育、培训活动的监督与检查。
  摘自《职业》2007年第六期姜菁《“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访高级职业培训师李富清》
  (逸公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