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关爱教师——从生命教育谈起

作者:王 珂 郑红霞




  摘要: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因为教师是滋润学生生命的源泉。确立教师生命意识,是关爱教师的前提,改善教师实然生存状态是关爱教师的基础。对教师的关爱行动措施主要有:塑造教师的人文素养、关注教师的主体价值;树立以“教师为本”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从教师的“工作体”转入教师的“生命体”;
  关键词:教师;生命教育;生命意识
  
  当今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要从生命的角度去看待学生,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然而,就是在这种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今天,却忽视了对教师生命意义的关注,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命意义的体现。只有生命才能创造生命,只有生命才能唤醒生命,一个自身生命没有被关注的人很难有关注他人生命的意识。所以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那么要想让教师承担起完善学生生命的重任,笔者认为必须要先关爱教师的生命,关爱教师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前提。
  
  确立教师生命意识是关爱教师的前提
  
  由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生命工具化。尽管学校也强调教师是学校的主人翁,管理要以教师为本,但在管理模式上过分强调量化的考评,用严格的制度、权力去约束教师,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被严重地摧毁了。管理者往往站在教师的对立面去对待教师,这样的管理模式使得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只有绝对的服从,不可能也不敢发挥创造性。但人是生命的存在,教育关注的是人活生生的生命,教师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思想、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教师期待人们的尊重,期待人们的关爱,期待得到认可。
  教师是滋润学生生命的源泉,教师要给予学生生命的幸福,实现培养人的使命,首先教师自己要有生命的意识,因为一个本身没有生命意识的教师怎么会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呢?所以我们应该确立教师的生命意识,让教师有健全的生命观。只有教师有了正确的生命观,教师才会接受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并看到生命的美好,才会在教学过程中展现生命的活力,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幸福。所以确立教师的生命意识,是关爱教师的前提。
  
  关注教师实然的生存
  状态是关爱教师的基础
  
  教师这一职业本身注定了教师的教学生活是一种精神生活,但精神生活是以物质生活为前提的,所以教师首先要生存,然后才能谈对职业的热爱。长久以来,教师的生存问题一直是社会和教育界所关注的热点,也为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现实中教师的生存状态依然让人忧虑!
  道德枷锁中的困惑者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红烛”、“人梯”普遍认为是教师的隐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一直是教师一生的写照。其实教师也是普通人、平凡人,不是神也不是圣人,教师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误,不应总是高尚人格的象征,所以教师应享有普通人应有的生活。但自古以来,我国教师一直是奉献、牺牲的写照。一直以无私奉献为荣,以言利为耻,提起教师好像只有忘我、无我、非我。好像教师生命中只能在飘洒的粉笔灰中自我牺牲,学生的成功必须以教师生命的透支为代价。另外,在社会中,教师的角色倍受严格要求:社会、家长、学生期待教师不仅仅是经师,还应该是人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楷模,也应该是社会的榜样。有些行为在其他人身上很正常,但如果表现在教师身上则是“不合身份”,甚至会遭受“大逆不道”的指责。所以,教师觉得活的太累,在道德的枷锁中喘不过气来。
  超负荷下的苦行僧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形式,教师一直处于严重的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比如,当今的素质教育浪潮已经遍及各大中小学的今天,但实际上学校并没有按照素质教育的理念去实施教育与管理,而是打着素质教育的口号去搞应试教育。有些学校为了追求较高的升学率,强行规定教师每周每天指导学生做多少套试题,达不到者将扣罚奖金。所以教师教学并非是自主、自由的创造,而是受到种种的制约;是教学支配着教师,不是教师支配着教学;教师的生活不是人性的表达,而是制度和规则的表现。尽管当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课程改革一浪推着一浪,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师的工作压力却日益加重,教师创造性的表达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也日趋减少,所以教师经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2005年8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新浪网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能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截止到2005年9月26日为止,共收到8699合格反馈表。统计显示:82.2%教师反映压力较大,29%的教师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38.5%的教师心理健康不佳,长期的超负荷劳动导致教师生命质量严重下滑。据北京市一所中学的体育教师对本校100多名教师所做的体检调查结果显示:22%的教师患有肩周炎,18%的教师患有颈椎病,8%的人患有下肢静脉曲张。另有一篇报道称,2005年5月广州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因工作不堪重负而自杀身亡。教师成了“用心脏和神经”工作的职业,教师成了超负荷的苦行僧。
  刀尖上的跳舞者当代社会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顶礼膜拜,导致教育呈现严重的工具化倾向,学校成了生产知识的工厂,课程几乎分门别类设置,学科分化严重。在这种制度下,修养全面、学识渊博和才华横溢的教师越来越少,而工具化的教师则越来越多,教师完全成了一种生产工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严格按照各级领导意志和专家制定的课程严格执行,不敢逾越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半步。因为,如果自己创新出半点差错的话,没有出高分者,没有达到规定的升学率,那么生存状态困难的教师将面临“淘汰”的危险,所以处于困境中的教师是不敢冒险的。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但家长和学校领导要的却是实实在在的考试成绩,要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标准或唯一标准。所以教师面对种种的要求,无所适从,成了刀尖上的跳舞者。
  
  关爱行动的实施
  
  (一)建立教师全面的生命观
  受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教师一直追求完美的德性主义,认为生命的价值仅仅在于奉献,奉献给别人、牺牲自己。在教师的眼里,为自己着想是可耻的,关爱自己有损自己教师称号。是的,生命在于奉献,但也包括对自我生命的积极关照。只要不对他人造成伤害,自爱是不可耻的,并且是很必要的。只有尊重自己生命的价值,才能发掘他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实际出发,如果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帮助,他们就必须关注自己的成就、成长和心理健康,一个精疲力竭、行将崩溃的教师给学生的关爱是很有限的。另外,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我们不能用一个人的生命去换取另一生命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让教师建立健全的生命观,这样,才能释放自己的生命潜能,在教育的历程中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使自己在教育的舞台上获得人生价值与意义,让教师自己从中体会到生命的美丽与付出的幸福。
  
  (二)树立以“教师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树立以“教师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学校管理者应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关注他们的价值追求,关注他们的心灵感受,关注他们的生命状态。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良性发展和终极意义为管理的最高目的,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考试的成绩,教师的论文发表多少,教师的科研成果如何。因为教育是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管理者应该以教师为出发点,尊重他们的情感需要,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