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玩具与游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作者:黎明芳




  摘要:高等学校应从行业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人才需求分析入手,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设置,以提高学生能力结构与素质为基础,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课程模式,构建独特的实践教学环境与玩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玩具与游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
  
  高校玩具与游戏设计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解决院校与企业所需玩具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促进玩具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高玩具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工程。
  
  玩具与游戏专业的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状况
  
  广东省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基地,据广东省经贸委的统计,全国拥有玩具生产商近8000家,在广东的有5000多家,从业人员150多万。2005年,广东省玩具生产总值达1075亿元,约占全国玩具行业产值的75%,出口额达119亿美元,出口创汇在全国居于首位。国际玩具工业理事会理事、美国玩具协会原总裁戴维·米勒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玩具出口国,广东省是中国玩具最大的出口地区,是世界高质量玩具的最大生产者。
  广东省的玩具生产与贸易虽历经了多年建设,但仍是以OEM(来料加工)为主,长期以来,中国出卖的是资源,大部分利润都拱手让给了别的国家。我国加入WTO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不断加剧,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障碍,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前沿核心技术的难度日益增大,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产品继续提升优化产业结构的空间在不断缩小。因此,打造品牌、让产品增值、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已成为玩具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谈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意义重大。高等院校必须有所作为,承担起历史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不能缺位。在市场的作用下企业最关注的是产品,即技术创新的终端。而技术创新的上游——基础知识创新在高校”。上游与终端如何衔接,这就是我们要研究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纵观国内情况,目前国内约有10所高校设有与玩具设计相关的专业,其中设置本科专业的有天津科技大学和广东商学院两所院校,其余的均属于高职高专。各校开办的玩具专业招生分类各不相同,有的纳入艺术类,有的按普通类招生,各校专业培养的人才模式也各有特色。无论高职高专还是本科院校,玩具专业的毕业生尚未毕业就已被各地玩具厂商“抢购一空”,玩具产业高级专门人才的稀缺由此可窥一斑。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是创立品牌的关键,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业的发展促进学科的发展,学科人才的培养又直接影响着行业的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玩具游戏产业结构的升级,新兴职业不断出现。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广泛的综合知识和良好的适应能力,既要有一技之长,又要具备宽广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信息技术进入艺术设计领域,也为该领域提供了新的专业、新的市场和新的成果,如新媒体设计、动漫设计、玩具与游戏设计、互动媒体设计等,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多样化的研究领域。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
  
  从国内高校开办玩具专业的办学实践来看,要进一步拓宽玩具专业培养口径,必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本科院校的玩具与游戏设计专业应以培养具备系统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知识与宽广的玩具文化底蕴以及国际前沿玩具与游戏设计文化理念,具有较强的玩具与游戏产品造型设计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了解玩具材料使用的属性,熟悉国际国内玩具的安全标准与环保法规,掌握运用现代化工具设计的专业技能,能在玩具与游戏生产企业或文化教育单位从事产品造型设计、产品智能研发、玩具文化活动组织、教学管理、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根据这一目标要求,高校设置的玩具与游戏专业除应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外,还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玩具与游戏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与市场、行业、技能紧密相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发展为依据,以技能与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为依托,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作为确定专业发展的主体框架。
  为了将广东省尽快建成玩具生产强省,玩具与游戏专业的设置应尽可能争取覆盖玩具行业的方方面面,培养“宽口径”的人才,同时,为了增强玩具专业的适应性和岗位的针对性,通过对玩具行业与玩具专业人才要素的分析,笔者认为,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在努力打造玩具与游戏专业基础知识平台的同时,分别建立三个专业方向,即玩具设计、玩具文化、游戏设计,使学生在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条件下,重点在某一方面向个性化人才发展。玩具设计方向应着重于玩具设计的形态构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玩具文化(管理与策划)方向应着重于创意思维的研究,培养学生组织大型文化活动的能力;游戏设计方向应着重于游戏角色的设定与整体策划能力的培养。
  
  玩具与游戏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由于玩具与游戏专业的特殊性、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课程内容的开发分析与设计基本上是由专业任课教师完成,很难使课程教学与行业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连接与贯通。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从单一(学校)主体向多元主体(行业、企业)深化,并作出与之相适应的调整。笔者认为,玩具与游戏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遵循如下思路。
  以市场需要为目标,以行业发展趋势为指导,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广东省玩具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等院校本科玩具与游戏设计专业的知识构架与课程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对玩具与游戏文化缺乏系统性与感性认识,不了解生产与工艺流程,实际操作技能不适应生产与公司运作机制,因而创新能力大受局限,许多企业与公司不得不花费很多的资金与时间对学生进行再培训。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要求玩具与游戏设计专业教育必须与市场经济紧密接轨,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能进行玩具与游戏的创意与开发,又有很强的创意实施能力,能够将具有市场前景的玩具与游戏设计的构思付诸实际制作与生产,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竞争力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玩具与游戏设计专业应以此为基点,建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以综合能力与专业素质为本,优化课程模式优化课程就是对分散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重组、整合从而形成新的教学课程模式,强化特色的、新型的、实用的主干课程,提高各门课程知识的可操作性。应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实践操作融会贯通于新课程结构中,突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明确培养目标与市场的关系。构建新的课程模式应着重解决初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过渡不够、专业课与实践课之间缺乏衔接、实践课与项目设计脱节以及课程内容之间的间断与重叠等问题。
  1.将基础课融入专业课。
  为了更好地发挥基础课的铺垫作用,调整后的课程体系应将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机融合,提高基础课的专业针对性。如基础课中的素描课,由于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与专业教室单一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大体上沿袭了传统美术专业的教学方式,与后期专业课教学内容的联系不够密切。课程结构优化后,玩具与游戏设计专业的素描课可将教室设在实训基地,以经典玩具与游戏角色造型的结构、服装、道具的设计素描为主,与后期的造型设计专业基础课与玩具设计专业课紧密配合,使学生尽快转换思维,进入专业角色,为后期的专业设计与创作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的设计表现技能与素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