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论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与实践取向

作者:申群喜 杨国民 李瑞清




  摘要:要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落到实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实践取向。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必将引起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学习成果评价等方面深刻的变革,使教育教学各环节更好地为就业导向服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就业导向;实践取向;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与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坚持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把满足就业需要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这一点已经成为职业技术院校与社会各界的共识。要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充分就业,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措施,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实践取向。
  
  实践取向与就业导向的关系
  
  导向,意指使事物向某个方面发展,即指导行动或发展的方向。就业导向,是对整个高职教育办学的方向性指引,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为社会各行业不同工作岗位培养适应期短、能及时为企业所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一个总的目标指引,它制约着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如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确定、专业开发设计、课程内容和结构、课程的实施、教育质量评价等,都要为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服务,其核心是使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能够充分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
  取向,是对事物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实践取向,是一种过程导向,就是在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各环节突出实践的主导性,注重实践内容,强调实践环节,无论是专业的开发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是课程的内容与实施,教育教学效果的检验与评价等,都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适应企业、市场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充分就业服务,它是实现就业导向的途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实践操作为核心,课堂教学主要实施“项目教学”或“任务驱动”教学,学生掌握了某项或某一环节的技能操作后再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任务应主要在实践动手过程中完成,理论教学应为实践操作服务,以实践主导课堂理论教学。这是对以往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是由传统的重视系统的知识理论教育为主转向以实践操作为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具体运用,也是职业教育办出自身特色的突破口,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标志之一。
  突出实践取向,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过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实践教学只是作为陪衬,偶尔穿插于理论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为理论教学服务的,其目的只是为了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理论教学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教学体系,而实践教学则只有零星的探索,尚未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成型的模式。实践取向的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观念与模式的变革创新,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教学方式方法的革命,要求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整个教学以实践为中心,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是学科体系与专业技能的关系。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的完备性、系统性和理论体系的逻辑性、严密性,其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有严格的先后顺序和梯度差别,强调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以实践为取向的教学,则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不过分注重理论的完备和逻辑的严密,而以实践需要为尺度,坚持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强调理论知识够用即可,实践教学中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理论教学要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可以根据实践需要进行安排或加以调整,原有理论体系的先后次序可能被打破,其内容结构也可能需要重新整合,理论教学的场所也不一定在教室,可以在实验室、实训场地甚至在工厂或车间直接进行。教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培养知识型人才,而是为了训练、培养学生某方面的专业实践技能,突出其操作应用能力。
  三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的。以实践为取向,师生的地位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教师是主导,起引导、指引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以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知识水平为参照,教师会什么就向学生传授什么,教师懂得多就多讲,懂得少就少讲,不懂的就不讲。实践取向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动手操作为中心,教师的教是为了使学生会动手、会操作,师生的互动性将大大增强。
  
  实践取向应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实践取向不只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问题,要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操作型技能人才,必须将实践取向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实践的需要,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以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为直接目标,培养学生的规格应定位在实践操作型技能人才上。
  在专业开发设计方面,要根据企业、市场需要,针对一定区域或行业对某方面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一定的职业岗位群为中心,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适时开发新专业,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人才。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应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围绕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强化专业核心能力模块,根据专业岗位(岗位群)的能力需要,实施能力模块教学。
  在课程内容与结构方面,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不苛求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完备性,应对理论课程进行重组、整合,删繁就简,以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尺度,根据学生动手技能操作的需要确定理论知识的取舍。
  在教学过程的实施方面,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实验、实训、实习教学课时的比重,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应达到1︰1,将理论教学渗透于实践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改变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论教学可以在实践操作中、在车间、在工厂、在企业进行,服务于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根据实践需要,对理论知识急用先学。在时间安排方面,应较多地采取“2﹢1”或“1﹢0.5﹢1﹢0.5”模式,即2年在学校学习,1年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或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到企业实习半年,回到学校再学习一年,毕业前到企业顶岗实训半年。由于学生有半年至一年的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基本上能较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在培养模式方面,要较多地采取“订单式”、合同式、校企合作式、行业依托式等模式,紧跟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紧贴企业、行业的需要,实现“零距离”、“零培训”的培养目标。
  在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方面,要以实践、动手、实际操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以动手操作为主要考核方式,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考核标准,改变过去偏重于理论知识考核的倾向。
  在办学效果的评价方面,要以就业情况作为检验办学成效的根本指标,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反馈是衡量办学质量的首要指标,学校应根据就业动向和社会评价评估检验教学效果,调整办学的思路与对策。
  
  制约职业教育实践取向的“瓶颈”及对策
  
  对于职业教育实践取向的重要性,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近几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与职业技术院校都对实践教学、实践环节予以高度重视,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仍受到多方面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