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中专学校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熊慧群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专学校诵读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语文课堂应呼唤诵读教学的回归以及对学生的诵读进行考核评价的对策。
  关键词:诵读教学;问题;回归;评价
  
  古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吟咏氛围;今有新课标高扬的“诵读教学”大旗。诵读教学历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当代语文大师庄文中说过:“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的确,诵读在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不仅中专学校的诵读教学现状令人堪忧,而且中小学校的语文课堂上也难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中专诵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诵读时间得不到保证首先,中专语文教材上选编了许多文质兼美、适合诵读教学的优秀作品,但大部分教师还是沿袭了传统的教法,将作品进行绘声绘色的讲析,课堂上几乎听不到学生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这些没有经过学生诵读自悟的讲析在经历了十几年的消磨后,恐怕没有多少东西能留存在学生的头脑里了。其次,由于中专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语文课时偏少,对于教材上需要诵读和背诵的文章,教师或以讲代读,或布置学生课外诵读。至于每次诵读要求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教师又将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考核学生的诵读,可能教师也心中无数。所以,校园内罕闻琅琅的书声,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生诵读缺乏教师的指导由于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知识水平较低,生活阅历及想象力都比较欠缺,这就使得他们在理解体悟文本时有着较大差异,这一差异势必会影响到他们诵读时对语调、语速及情感的把握。此外,教师自身缺乏朗读基本功,无法指导与训练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这样一来,不少学生在诵读时由于得不到必要的诵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直接影响了诵读的效果与质量。这对于中专生语感的培养及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是一大障碍。
  
  两点对策
  
  (一)激发读趣,回归诵读
  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于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经常放声诵读不仅可以锻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审美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情感,甚至为写作提供经典素材。试想琼瑶的作品为什么深受青少年的青睐,原因之一就是诗词佳句在其书中信手拈来,令人爱不释手。从中专学校目前的现状看,语文课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应加强诵读教学,以诵读代替分析,摒弃作品分析的套路,返朴归真,让语文教学回归到诵读的根本路径上来。没有诵读的语文课堂是残缺的课堂,没有朗读的语文教学是缺乏激情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是“读”出来的,学生的语感甚至语文素养也是“读”出来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诵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词句之精;不诵读,不足以领略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不诵读,不足以感悟文章的情感之切,意韵之深。吕思勉先生也说过:“学生之学国文,当以‘令其自己读书’为第一义。”“自己读书”不仅重在读,而且是逐字逐句地有声诵读。“凡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集·训学斋规》)
  诵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开启学生的心智、唤醒学生的心灵,还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少讲一些,适当“留白”,让学生多一些时间在诵读中慢慢品悟。针对中专生的现状,教师可切合实际,精选一些趣味性强的绕口令等作为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材料。比如下面的一首北方民谣:“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嚷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啥?说话、逗笑、解解闷儿……”这其中就暗含了普通话中的“轻声”与“儿化”知识。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朗读的基本技巧,也激发了对朗读的兴趣。此外,诵读就是对同一内容反复读,不求多,只求精。这时教师可选定一些重点篇目,要求学生运用多种诵读方式,或表演性诵读,或竞赛性诵读,或配乐性诵读,将之读熟读精就行。巴金之所以成为文坛泰斗,自称得益于小时候诵读的两百多篇“古文”。回归诵读就是回归汉语文教学的起点,就是回归充满激情、充满感染力的课堂。
  
  (二)加强指导,考核评价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平台。诵读作为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就离不开教师的点拨与指导。朱光潜在《谈美》之十三“创造与模仿”中曾用心理学、生理学原理解说了诵读教学法。他说朗读也是一种模仿,就像写字、绘画要模仿手腕筋肉活动的技巧一样,它要模仿作者喉舌筋肉活动的技巧。清代曾国藩在给儿子的信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朗读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尤其是经过“美读”和“烂读”后,学生能将听读型的语感深化为说写型的语感,变所知所感为所有,这样在说写过程中“使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子语录》)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教师一定要从学情出发,加强诵读方法与技巧的指导。首先,教师自身要练好诵读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能熟练掌握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其次,教师还应分阶段地积极指导学生的诵读训练,具体可分两步进行:一是语音准确清晰的正确诵读阶段。教师可选择绕口令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诵读时声音响亮,吐字清楚,不增字,不减字,不重复,不回读,不破读,在时间安排上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二是运用各种朗读技巧的流畅诵读阶段。这时教师可由浅入深精选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要求学生能恰当处理重音,合理安排停顿,把握好作品的节奏和语调,从而使诵读者“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地力求在情感上与作者达成一致。通过诵读,不仅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原汁原味以及不掺杂任何分析的结论,而且让学生读出个体独特的解悟。
  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教师可选择一些诵读材料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有个比较明确的“标准”,这个标准既是学习的尺度,也是评价的尺度。能够准确地断句、停顿、读准字音、读得流畅清晰,是基本要求。能够读得抑扬顿挫、语气语调把握得当,读得有变化、有情味,是较高要求。在考核评价时,教师就会发现,有的学生低于基本要求,有的达到较高要求,有的则处于二者之间。在发现学生个体的水平差异后,教师应随即指出其不足是什么,如何改进,优点是什么,应怎样强化。比如有的学生诵读时不会对句子进行合理切分,停顿不当;不会将视线由左向右预先扫描;或由于紧张而容易“回读”。教师都应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心理、视觉、声音等方面的不足,并告知方法,使他们明白与“标准”的差距,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其次,教师应对评价结果尽量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是因为“诵读”评价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心理因素,模糊化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要求积极发展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史绍典.“评价”检讨[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6):16-18.
  [2]王耀辉.谈职校语文诵读教学的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6):43-44.
  [3]郭秋玲.积累词汇多读书[N].语文报,2005-08-01.
  [4]王全育.研究读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N].语文报,2005-06-01.
  [5]王诚远.重提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N].语文报,200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