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作者:傅龙华




  摘要:高职院校在培养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应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因此,应结合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自身的特点,具体分析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基本内容。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
  
  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有其明显的个性,主要培养合格(或者说是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也有特殊的侧重点,其主要任务是将人文教育的养分有机地渗透到科技教育活动之中,在高职学生成长为合格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发展过程中,提供“绿色”的生长食粮。鉴于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尽可能地满足高职学生成长的自由性、发展的全面性、存在的主体性、成才的多元性需求,教育和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完整的人格。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满足学生自由成长的需要自由成长是现代社会每一个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人类生命体存在的天然方式,成长的自由性主要体现在人的身体与心灵充分自由的发展,强调发挥人的天性潜能。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而且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二者共同导致就业竞争愈演愈烈,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职院校在高校中的实力排序没有优势,毕业生的起点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在与其他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位置。为了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摆脱就业竞争弱势,大部分高职院校围绕发挥自身的职业技能优势,采取了一些举措。一是通过校企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二是加大职业技能教育的权重,缩短理论教育的时间,增加学生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的课时;三是与劳动部门推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倡导学生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力图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促进毕业生就业上岗。高职院校的上述举措虽然或多或少带有教育功利性倾向,但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无可厚非,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成长的自由性,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或者能够作为“订单”产品推荐给用人单位,也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通过职业技能考核后持证上岗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增加有关学生成长自由性的人文教育养料,避免教师和学生落入为就业而教学和学习的纯职业化功利性教育的樊篱。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首先,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要求。当代高职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国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承载者,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取决于其综合素质,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全面发展,积淀宽厚的综合素质,积蓄与锻炼创新能力,成为合格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才能肩负起创新立国的历史重任。其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其今后生存的需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技能型、劳动型人才,其劳动主要是与高新科技紧密联系的技能型劳动与创造型劳动,处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时刻适应科技进步与发展,不断提高自己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操作技能,并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调整、更新,以适应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高职人才的价值是通过技术与能力体现的,这种技术与能力的获得无不与人的综合素质的储备相联系,无不与学生时代的全面发展相联系。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关心学生将来的生存与进步,也直接关乎高职教育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目标能否实现。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较普通高校毕业生而言,高职院校(尤其是工科类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主要将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长期处于单一枯燥的技术工作环境,容易使人忽视自身的主体性,成为环境的“客体”,因此,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与内化自身存在的主体性,树立和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学生在尊重自己存在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存在,既要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命,也要关爱和敬畏他人的生命,既要克服生命渺小虚无的心理倾向,又要防止极端自我心态的产生。要引导学生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善于从单调的工作环境中寻找乐趣,同时培养民主、平等的人际交往态度,增强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建立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满足学生成才的多元需求人的全面发展绝非平均发展,高职院校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在一般发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可能选择某个职业方向重点发展,造就自己的专业技能特长,使学生多元化成才。首先,就单个个体而言,由于先天素质与后天环境影响的不同,在生理、心理、社会性方面的潜能存在着差异,形成了个体特有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品质,即个性,全面发展既要为学生的整体素质考虑,使学生达到社会人的基本素质水准,又不能抹杀个体个别发展的需要,应满足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要求,“不拘一格降人才”。其次,一般情况下,高职生的综合素质比普通高校本科生要略逊一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是“素质分异”的结果,并不代表所有高职学生的智力水平一定比普通高校的学生低,因为一个人自身的智力水平存在纵向时间上的分异。随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心智的成熟,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后,其素质结构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其综合知识与能力可能会超越以前的“优胜者”。因此,高职人文教育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入学时的素质分异并不一定导致终身职业分野,要鼓励和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制定各自的成才计划,努力学习,实现远大的人生理想。再次,高职教育的专业或工种的设置以社会职业分工为基础,较具体地反映了社会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而人的各种能力模式与人格模式总能与某种职业存在相关性,一旦个体找到并进入与自身个性相适宜的职业发展轨道,其天赋潜能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应与科技教育有机结合,为使高职学生倾向性潜能的发挥创造更多的机会,高职学生不同倾向性潜能的充分发挥必然导致其多元化成才。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不是培养单纯的专业人,也不是培养单纯的职业人,而应该是培养完整的社会人。因此,高职教育不能忽视人文内涵,必须坚持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既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特别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也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过程,应该同时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以追求人性的完美、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其最高目标。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融合起来。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
  
  高职教育必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成为合格的公民;使其既具有强烈的求知兴趣,又具有善良的求知目的;既具有现实的生命关怀,又具有长远的人生志向;既具有个人的理想追求,又具有心忧天下的广阔胸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文教育的熏陶。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建校时间都不是很长,学校的人文教育资源不多,校园人文氛围不浓,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短,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学时学分少,规模小,系统性差。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整体实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切入:在知识方面,使学生对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体育及当代科技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其个性,激活其创造潜力;在修养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着力培育一种人文精神。具体说来,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