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传达

作者:陈晓芸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不同民族在比喻和审美情趣上也有很大的地域差异。有些我们以为美的东西,别人可能会认为丑,反之亦然。这类词主要是表现在动、植物的概念由不同民旅赋予它们的不同联想。如猫在中国人眼中是可爱的小东西,而在西方传说中是魔鬼的化身、是中世纪巫婆的守护精灵。又如狗,中英两个民族对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狗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英语中,狗被看作人类最好的朋友,甚至比作人。如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top dog(最重要的人物)、dog doesn’t eat dog(同类不相残)、Luck dog(幸运儿)等。对于中国人来说,狗虽也被人认为是忠实、可靠的,但用其形象来喻人时,却全是坏的意思。如狗杂种bastard、狗腿子henchman/lackey等。法国人则用狗来形容自己病得很重,如Je suis malady comme un chien。又如,中国人用鼠、而英语用chicken来喻人胆小;汉语用牛、英语用马来形容一个人的强壮,等等。遇到这样的情况,译者应先了解其在源语中的文化内涵,再根据情况进行翻译。
  
  三、习俗文化的差异
  
  习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称谓、道谢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约定俗成的民族文化或固定思维。如在中国,人们见面时常说的话是“你去哪?”“吃了吗?”“你多大了?”这些在中国人常用的客套话,西方人听起来却不那么舒服。因为在他们看来“去哪、干什么、多大年纪”是纯属私人的事情,别人不能随便打听。他们见面常用的客套话是“Hello,How are you?”等。文化的特殊性也显示了不同的民族对颜色的偏好和分类的差异,并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中。黄色在中国历史上代表着皇室,神圣崇高、不可侵犯,所以汉语用“黄道吉日”形容好日子,用“黄粱美梦”形容好梦,用“黄袍加身”形容称帝。但英语中却用be born in the purple形容出身显赫,用紫色而不是黄色来表达这一含义,这就是由于yellow这个词在英语中暗指不好的含义。汉语中说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英语中不是用对应的青色和紫色来表达,而是用黑色和蓝色be beaten black and blue来表达;汉语中说别人嫉妒用红眼睛,而英语中则用green-eyed,等等。在翻译这些与颜色相关的习语时,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民族看待颜色角度的差异,这自然会反映在语言的运用中。要想达到译文与原文语用上的一致,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十分必要。如称谓,汉语中表示亲属关系的词泾渭分明,如叔叔、大伯、二伯、堂兄、堂姐、表妹等区分具体,英语一律称作uncle或cousin,若无特定语言环境就很难理解或确指其身份。中英在思维上存在的差异使其面对同一物体经过思维得出的概念也有出入,如汉语“红糖”对应的是“brown sugar”、“红茶”对应的是“black tea”。
  
  四、宗教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由于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形成的独特文化,表现在民族崇尚、禁忌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是佛教和道教,尤其是佛教在历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汉语中很多习语都和两种宗教密切相关,如回头是岸、在劫难逃、五体投地、修身养性、拨乱反正和灵丹妙药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基督教统治了欧洲大陆近两千年,《圣经》已成为几乎人手一册的经典读物。所以英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基本都来自《圣经》。据统计,《圣经》中收人辞典的典故就有700多条,包括莎士比亚作品及其他文学作品、以及古罗马、希腊神话中的大量典故。如maudlin一词意为感情脆弱的、爱哭的、酒后伤感的。该词源出《圣经》一人物名。所以,通过对不同宗教文化的了解,在英汉互译中尽量考虑到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感受,尽可能使翻译过程结合意义与功能两个元素,以给出符合文化背景的译文。
  
  五、目的语和派语不对等的现象
  
  有一些词在一种语言中有着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如汉语中的“关系”一词,在英语中就无法找到一个意义完全对等的词。“关系”在汉语中可表达一个很具体的概念,如“她的关系很硬”是说她在某一个权威部门认识人,可以办到一些别人无法办到的事。但英语的“relation”一词,只表示抽象的意义。英语中很多植物,尤其是花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如“daffodil”不仅指黄水仙,它还是春天、欢乐的象征,但在汉语中它就只有本意,并无任何联想意义。又如金盏花虽然美丽却象征痛苦与悲哀。茉莉花在中国象征纯洁,入梦则没有特别的指意,而在英国却象征一段浪漫的恋爱将至。
  综上所述,探讨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具体表现形式,显示了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而独特的文化背景又为在翻译过程中达到语用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的交流更多地传承着文化交流的功能,语言能力必须与文化能力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无误表达语言和传递文化信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刘鑫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A].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白靖宇.文化·语言·翻译[J].外语教学,2000,(2).
  [8]邓言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