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学校教育对促进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作用

作者:滕 娅




  摘要 针对我国高校转型期间贫困生群体的发展趋势,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在从事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发现,学校教育对他们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德育、智育、体育对促进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作用,并阐述了相关的观点。
  关键词 学校教育 贫困大学生 健康心理
  
  由于当前扶贫脱贫的现状和高校的收费制度等原因,贫困大学生的群体有所扩大,他们的心理状况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各所高校已基本建立起经济资助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的体系,并在综合解决问题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要使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学校还应从根本上注重与他们关系密切的教育、教学活动,在德育、智育、体育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促进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从而为他们今后的成材书写和谐的一笔。
  
  (一)德育教育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本源
  
  1、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崇高的理想。高校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更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他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逆境面前不畏缩,培养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要使他们认识到国家和学校的财力有限,要彻底解决他们的经济问题,还需要个人、家庭及社会共同想办法,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摆正个体、群体及社会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使他们将来立足社会、并成功地开展事业的重要一环。此外,还要作贫困大学生懂得:虽然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意识、行动能力及权利,都有追求个人利益和美好生活的权利。但是,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及国家的公共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果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为追求个人利益而损害群体利益的话,是无法在群体乃至社会中立足的。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员,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有社会性的需求,不可能长期离群索居。作为一个社会人,必须学会遵守群体和社会的规则,维护群体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学会做群体的一员、社会的一员,以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才能真正地融入社会。
  2、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贫困观。从我国经济增长的梯度理论和区域经济的理论来看,由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地区、行业、企业、居民收入降低的情况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由此所引发的大学生贫困现象,缘于历史、自然、社会及家庭收入等各方面的原因,而并非学生自身的原因所致。因此,要使贫困生认识到,贫困是客观的现实,要敢于面对、承认,不应刻意回避。要懂得家贫不是可耻的事,如果处理得当,反而会是一笔财富,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要帮助贫困生正确对待困难,提高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学会用本质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社会和人生,以积极的态度自觉地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直面困难和挫折,把握命运和前途。此外,贫困生自己也要努力,要经常以“逆境成材”的事例激励自己,“积极调整认知,以理性代替非理性,以合理思维代替非合理思维”;要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远离心理贫困,调动正面的情绪,提高心理素质,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并意识到自己的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
  
  (二)智育教育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
  
  相对其他大学生而言,贫困生的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因为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有的是靠人资助或家庭借贷才勉强维持学业,因此,他们非常渴望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他们得到的关心和爱护。二是面对自主择业的强烈竞争,贫困生可以仰赖的唯有优秀的学习成绩。所以这两者都在贫困生的心理上形成了强大的压力,当他们在学习上受到挫折的时候,会感受到更大的打击,并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如河南一女生蒋某,考上大学后,家里贫穷拿不出学费,哥哥远到他乡打工供她上学。带着母亲和哥哥的疼爱,她迈进了大学校门后心理却很快失衡,同学们的家境大都比她好,她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极度自卑,学习成绩也每况愈下,以至悲观厌世。因怕家人难过,就趁同学过生日之际投毒,造成5名无辜同学死亡,酿成了悲剧。因此,学校必须加大力度,努力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贵州师范大学的教授沙克说:“心理问题的出现是难免的,它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不能正确化解它。实践证明,文化层次越高越能化解心理问题。”广泛阅读各类书籍,不断吸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问题、形成健康心理的“良药”。高校应引导贫困生努力学习,使他们以自己优异的成绩获得奖学金。一方面可以为自己解困,另一方面还能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为心理解困。一般来说,多数贫困生在上大学前都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入学后由于大学的学习方法、教学方式与高中截然不同,再加上经济上的困乏,使得他们的一些科目亮起了“红灯”,于是就失去了心理的平衡,进而否定自我。面对这一部分成绩较差的贫困生,专业教师可以“开小灶”,利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补课,还可以成立“一帮一”的互助小组,让成绩好的同学帮助贫困生学好专业,来提高学习成绩。总之,减轻贫困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负担,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促使他们形成健康心理,是智育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体育教育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支柱
  
  人的心灵是智慧之花,但是没有身体这块土壤的滋养,是不可能长久绽放的。因此,对贫困大学生来说,身心健康极为重要。因为在身体经受病痛折磨的时候,人们总会本能地产生消极情绪,贫困大学生尤为如此。在本已捉襟见肘的生活重压下,身体的病痛会加剧负面情绪的全面爆发,以至引发一系列心理疾病,甚至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展开对贫困大学生的救助指导时,要积极引导他们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并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注意劳逸结合、讲究卫生,爱护自己,使自己的身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