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谈对新时期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作者:唐 志




  摘要 儿童美术教育在整个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新时期的儿童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是对儿童进行人文与美术素养的培养。近年,各类少儿书画展评频繁。儿童画的教师众多,学习美术的儿童剧增,儿童美术作品颁奖也屡见不鲜,但对美术真正懂了、会了的却寥寥无几。笔者认为对此不能袖手旁观。以下浅见望能与教育同仁探讨。
  关键词 新时期 儿童美术教育 思考
  
  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我国美术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受市场经济大潮的急剧冲击,儿童美术教育也凸显出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近年来,各级各类、形形色色的少儿书画展览、大奖赛、评定会,等等,让人目不暇接。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些展评活动中真正发挥检阅美术成果作用的却很稀有;办班、教儿童画的教师越来越多,可真正教儿童画出好画的却越来越少,往往仅为了在某个大赛上拿个奖或是交一份作业应付家长;学美术的儿童人数也急剧增加,颁奖、获奖屡见不鲜,但对美术真正懂了、会了的却寥寥无几。
  儿童美术教育在整个美术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新时期的儿童美术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是对儿童进行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的培养。儿童美术教育的形式主义倾向,给少儿童美术教学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可想而知,几乎致使其偏离正确方向。
  涂鸦是儿童的天性,墙壁、地板、沙地,自然界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他们涂画的工具材料。正如有人说,绘画是儿童的语言。的确,绘画应该是他们最自然的感情的流露。明代文论家李贽曾经提出文艺创作“童心说”,强调艺术家的创作精神要像孩童般纯真自然。其实“真画”和“假画”的区别可能也在于这一点——是否源自自然和纯真的心灵。既然艺术早已把孩童的自然和纯真作为一种鉴定,那么一些教师还在为了让儿童参赛得奖:为了让家长用成人满意的眼光看到孩子的作品,耗费时日让儿童按条条框框提心吊胆地画一些他们自己也未必明白的所谓的“作品”,作品出炉后还由指导教师大笔挥毫、“亲自指导”。作品获奖后,教师成了“优秀指导老师”,不菲的物质奖励到手了,职称上去了,家长开心了,儿童快乐了,年长的教师和年幼的学生,虚荣心都得到了满足。可是,这些为参赛而作的儿童美术作品,除了能博家长一笑,却与涂鸦的快乐本能相悖,违背了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搅乱了他们的表达空间,混淆了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美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它是在情感、思想的表达、交流中产生发展出来的。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甚至不同于专业的美术教育,这种教育不能把每个儿童都培养成画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儿童的整体素质、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全面发展的能力。新时期儿童美术教育应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强调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强调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强调情感体验,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最终使他们从小学会学习,学会欣赏、学会做人,终身受益。这就要求儿童美术教师不再单一地传授儿童以绘画知识,还要做儿童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平等的心态参与到儿童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启发诱导、协同合作、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让儿童学到真正的美术知识。
  1、尊重儿童自然成长规律,理性看待儿童的涂鸦。赫伯·里德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人的个性,顺应儿童自然本性的发展。”创造能力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组成部分、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一种能力,儿童也不例外。所以,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儿童画画。决不能划定模式,限定要求,迫使儿童像写字“描红”一样,孤单寂寞地画着教师规定的线条或者颜色,丝毫没有了涂鸦的兴趣与激情。久而久之,就会无意识地抹杀儿童的创造能力和求知求新的天性,使其形成惰性的依赖,逐渐演变为循规蹈矩的习惯性思维状态,绘画创作和艺术素养都将无从谈起。
  2、完善儿童美术教学考核。目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考核机制尚处于转型阶段,还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领导不能以学生获奖证书的档次和数量为教学成果,用来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尺度,而应该把提高美术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经常举办真正能检阅儿童美术教学成果的展览,增强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放到重要位置。教育者要理清儿童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的区别联系,着眼长远,不能只顾眼前,不能随意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批评或评价儿童的作品,应该尊重儿童的个性,了解他们的创作心理,用适当的具有建议性、鼓励性、引导性的语言给他们的学习、创作以正确的评价,发挥他们的天性,发掘他们的艺术天赋与潜力。
  3、注重儿童的健全人格的培养。绘画是儿童的语言,能清晰地映照出他们的思想和心态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看法,也是引导与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最佳途径与手段之一。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指出:“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的使命就是通过艺术来教育人。也就是说它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同时他还曾说到,“我们不仅要培养少数有艺术才华的孩子成为艺术家,还要引导大多数孩子进行正常的创造活动,尊重他们的个人意志,维护他们的创造才能。”儿童美术教育理论家罗恩·菲尔德则认为:“美术教育并不是教人画画,其作用是通过造型训练,促进人健康成长。”因此,美术教育应面向儿童的全面发展,注重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促进儿童和谐进步成长。美术实践活动为儿童人格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载体与平台,其实质就是人格化的过程。生活是艺术的发源地,应经常在教学中采用让儿童实地实物参加写生活动的方式,丰富他们的形象、情感储备,逐步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儿童美术活动创造的实践过程,包含了他们对美的事物的感知、领悟以及把这一体验赋于自己的热情和生命加以描绘,从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使真、善、美的熏陶得以人格化。
  艺术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儿童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把握和利用这一手段,积极探索,努力创新,循循善诱,精心引导,教会儿童热爱生活,珍惜生活,认识自我,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成为21世纪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