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高职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体会

作者:汤成军




  摘要 长期以来,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都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因此,教师要转变思维、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并以开放的教育形式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数学教学 应用数学 问题解决 创新能力
  
  《江苏五年制高职数学课程标准》(试用)对数学教学明确提出了“通过数学理论、方法和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由于缺乏可操作性,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反思和重建职教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切实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就实践作如下探讨:
  
  (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职校学生的基础差,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低,因此学起来相当困难,那么,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教学困难来自数学本身的缺陷,就可以对数学采用再创造一改进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降低其难度。另外,也可以与实际结合,训练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但事实证明,在多次国际评估中,我国学生的应用能力都显得比较差。因此,《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应用、创造意识。但在实践中,人们习惯将应用能力误解为另外三大传统能力的自然结果,因而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1、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兴趣。生活处处有数学,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在观察中讲理论,从生产中引入概念,并增加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兴趣。此法形象、生动,且效果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
  2、从生产中挖掘教学价值。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常被其数学内容的严密、抽象性掩盖,导致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不强。因此,要分析教材,挖掘知识在生产实践及相关学科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针对教材中实际应用问题较少的现状,笔者有意识地补充了如下例子
  
  3、贴近生产,设计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通过解题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学中要联系农业科技、生产建设、商品流通等,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并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开放教育的形式训练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职业教育家黄炎培说过,“职业教育的一个原则就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在实际生活中,许多毕业生虽然有知识,但能力不足,且综合素质较差。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全面地培养。如把数学教学变成教、学、做紧密结合的特殊课堂,以收到更显著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将课内外、主导与主体、知能相结合,在形式上做到灵活多样,并集知识、能力、创造、审美教育于一体,使课堂教学转换成思维,以启迪学生学会生存、学习和创造。但要真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并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开设数学活动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动手操作、写调查,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并积累经验。如在学习函数最值及数列时,可各安排一次活动课,组织学生去农场、蔬菜基地等参观学习,并组织座谈以了解情况,使他们在实际中对概念加深理解。而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则可以布置他们进行农业生产、销售的数据统计,使他们理解俯角、仰角等概念,体验到数学较强的应用性,从而扭转他们的消极厌学情绪,并明确“数学有用,要用数学”的道理。
  2、开展数学的课外研究性学习。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数学的学习,还应该利用课外、假期等时间,进行实习、见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调查、采集生产、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实例(包括未解决的问题),并加以分析求解,此外,还要指导他们将结果写成小论文。这样,就调动了学生所有的感官,使他们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引入各专业课案例,并渗透数学思想。各科专业课中都有许多应用数学、包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的好案例,它们都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的好的课程素材,体现了数学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思想,因此,要大量地引入数学课堂中。此外,还可以举办讲座,选择“数学在工农业中的应用”、“数学在数控技术中的应用”、“数学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等为主题,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又促使他们不断地搜索新问题。同时,开放教育使此能力结构更具开放性和活力,更有探索性和组织性。
  实践证明,把数学的应用及其本身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加强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能使他们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促使他们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从而培养起适应现代化的能力。因此,职教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时,应激发学生填补空白’的欲望、敢为天下先的胆量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而目前的职业教育缺乏对成就动机的激励,因此,教师应在这方面大力引导。
  
  (三)在问题解决中,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新职教目标呈现出高移、复合的趋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由操作型转向智能型,并强调职业基础、注重开发能力;由专业人才培养转向社会通才培养,注重心智的技能开发;由从业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转化,培养创造、创新能力和开发创造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解决”教学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实质上都是思维的训练过程。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并积极思维,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辨证思维,并用以指导今后整个人生的各种活动。经历了长期的“问题解决”培养的学生一定是创造型的一代,能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一代。
  2、建模训练。教师应组织学生对他们在实践调查中搜集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并通过数学化建立模型。如水利、交通等问题化为代数方程组,人口、产量、利税、增长率等问题转化为指数方程。用料造价的投入产出等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最值问题等,这些最终都可以通过解答数学问题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