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浅述中职学生学习障碍类型及应对策略

作者:吴亚林




   [摘 要]目前,我国中职学生占高中阶段学生1/3以上的比例,这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近年来各地生源锐减,中职招生录取门槛一直很低,导致了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习障碍严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儿童学习障碍多有研究,但对中职学生的学习障碍的研究还不够,文章对此做出了探索。
   [关键词]中职学生 学习障碍 类型 策略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各地生源锐减,中职招生的录取门槛一直很低,导致了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习障碍严重,需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
  (一)中职学生学习障碍分析
  1.导向型障碍。多数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摆脱普通中学的模式,每学期都要组织统一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有的学校还把每次考试细分成理论和技能两类,以分数决定学生的优劣。教育主管部门则在每学期也要组织统一的抽考,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重要指标来考核学校的业绩。凡是不及格的学生都要补考甚至不能毕业。学生入校初的素质本来就参差不齐,如强行要求他们达到同一水平,势必造成他们的厌学心理和学习困难。好高骛远的导向型目标只能停留在幻想之中。
  2.目的型障碍。现在有不少家长和学生把进职校的目的仅仅理解成混文凭,学不学无所谓,毕业时寄希望于学校帮助解决就业。殊不知,职校专业的开设和课程的设置是根据市场调研而来的,任一种岗位都有一种目的性的标准要求。要想胜任岗位,就必须认真学习,达到就业的能力要求,否则是很难被用人单位录用的,即使勉强录用也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可见,市场经济对人才质量的需求早已是“买方市场”,“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难以找工作”这一严峻的现实应该引起所有学生与家长的警醒。
  3.过程型障碍。当今普高热居高不下,绝大多数职校生都是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高中,退而求次进了职中。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学习意志十分薄弱。他们缺乏自主自立的精神,没有进取、自信和勤劳的做人原则,缺少起码的自制力,没有掌握更科学、更有效的基本学习策略,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不好,由学不好到不愿学,最后发展成厌学、逃学。不少职校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提不起内在的兴趣。而许多专业教材如《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等,知识性和适用性较强,学习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把知识生活化,把内容简单化。
  4.心理型障碍。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家长认为子女只有进入重点大学,才会有前途和出息,而进入职业学校,等于是在成材道路上领到一张红牌,被判“下场”,没有出息。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影响与刺激下,职校生的心理压力增大,不少学生在入校时就觉得自己是被淘汰、被遗弃的人,将来没出息、事业上难作为、进而丧失希望,往往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政治思想上不求进步,学习上不思进取,生活上自由散漫。一些职校生抱着混世度日的心态打发人生,甘愿沉沦,听天由命。由于缺乏合理正当的表现机会,更有一些学生逆反或对立的心理加剧,恶作剧、故意捣乱、夸张炫耀、标新立异等行为突出,用逆向行为来显示自我的存在,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以此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
  (二)消除障碍策略探讨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障碍的种种表现类型,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学校和教师应该切实采取应对策略,努力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
  1.重视职业规划的教育。目前,不少在校中职生对自已所学专业的情况、未来从事职业的情况,现在的学习与将来的职业生涯的关系等都不十分清楚。重视职业规划的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开设《职业生涯和规划》课程,并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他们了解职业生涯的意义,建立正确的职业观,学会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确立目标,由此获得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效应比那些不切实际的说教更有实际意义。《职业生涯与规划》教材应包括职业、职业道德及其规范、职业道德的行为养成、职业个性、职业的选择、职业的理想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其核心和实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设计最基本的内容。因此,上好这门课,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可以让他们领略到学习的意义,并更好地激发学习欲望。
  2.积极开展情感性教育教学。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学不但要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其实,在中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教师要学会对情感进行调控,注意有效控制自己的情感,不受情感特别是不良情感的支配,以发挥积极情感的作用,抑制消极情感的产生。教师要充分运用语言、表情和动作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积极的情感投入增强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型障碍。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本着合情合理、理从情出、知行统一的原则,注重身体力行,现身说教。
  3.上好实践操作课,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中职生的基础文化知识差,对文化课、理论课缺乏兴趣,但动手能力大都较强。对这些在学习学科知识方面不具备特长的学生,扬长避短的最好办法是多上实践课,拉近书本与实际的距离,在正式与非正式学习之间建立起多样联系。如以参观企业或观摩生产的形式,尽早让学生进入实际场景,多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要上好每一节实践课,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繁锁的知识简单化,少讲多练,让学生在每一节实操课中尝试成功的乐趣。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促进他们主动学好科学知识,掌握专业的技能和本领,激发学习兴趣。
  4.突出职教特点,深化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学校提高质量的立身之本,中职学校也是如此。几十年来,大家习惯了建立在学科体系上的课程教学模式。而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素质和岗位目标的定位,就决定了不能套用普高的模式。要想让学生对学习不厌恶、不懈怠,就必须设法冲出旧的学科体系,建立一个适合职教特点的、以提升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教学模式。因此,要淡化旧有的系统,让理论为专业服务,学以致用,突出职教特色,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学到有用的知识,掌握到一定的技能和本领,让他们真正感到这种教学方法切合实际,简单灵活,宜于接受,从而达到乐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