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张胜利




   [摘 要]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的倾向。本文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养成教育、就业指导等方面分析了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旅游专业 职业素质 培养策略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仅有“专业知识教育的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精神,中职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为旅游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在旅游企事业单位一线工作的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窗口行业。旅游从业人员面对面地为客人提供服务,他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的职业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质量,影响着旅游企业的形象,甚至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很多旅游企业在选拔旅游专业的毕业生时,不仅重视他的外在形象和职业技能,更是把学生的职业素质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但在笔者最近参与的一项针对旅游企业评价中职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分别有高达57%的酒店、旅行社中高层管理人员认为,中职毕业生组织协调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表现“一般”,而只有9%的管理者对毕业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比较满意”,26%的管理者对毕业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态度、文化知识与人文素养“比较满意”。由此可见,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亟待加强。
  (一)职业素质与旅游职业素质的内涵及构成
  职业素质是胜任某一职业所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心理、职业交往、职业礼仪、创新素质、创业素质等。职业素质决定职业成败,职业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基础,是立足职场的根本,是事业发展的内在支撑。而旅游职业素质是指旅游从业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如前文所述,旅游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服务性行业,从业人员的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都可以直接为客人所感知。因此,旅游从业者良好的仪容仪表、高尚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高超的人际交往能力、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稳定的心理状态等都属于旅游职业素质的范畴。
  (二)中职旅游专业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职业技能、轻职业素质的倾向较为突出。不少旅游院校基本上都是围绕岗位需要,传授相关知识,培养相关技能,但对学生今后在企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重视不够。因此,虽然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很多中职的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毕业生的流失率也非常高。这里固然有企业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学生自身缺乏团结合作精神、不善与人协作、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造成的。究其原因,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纵然有社会和家庭因素的影响,但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1.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需求脱节。虽然职业教育已经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理念,旅游院校也都明确了“请进来、走出去”、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建设设备完善的实训基地等办学思路。但由于师资和资金的紧缺,企业要求的与时俱进,这些办学思路在落实上大打折扣,导致学校培养出的人才规格仍然和企业的用人需求有较大差距。职业技能上的差距可以通过企业培训在短期内弥补,而职业素质的差距却需要长期的培养和熏陶。
  2.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完善。由于职业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旅游中职大多采取“2+1”或“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以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时间。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因此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尽量完成必修课,而忽视了职业素质培养课程。像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能不开就不开,而像旅游职业道德、礼貌礼节等课程的课时也是一再压缩,得不到足够重视。
  3.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单一。由于我国的旅游教育起步较晚,现在各旅游院校的专业教师科班出身的较少,大多是半路出家,动手能力不强,没有直接从事旅游行业的实践经历。再加上师资短缺,教学任务重,也没有时间进行自我实践提高。同时又因缺乏一整套对旅游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创新性、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特殊教学形式,使旅游职业素质培养存在先天不足。
  4.缺乏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视。其实,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养成而非传授,这是众所周知的。而绝大多数旅游院校恰恰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学生往往在课堂上和实训室里能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举止彬彬有礼、服务热情主动、和同学亲切友好,而一旦脱离了教学环境,便把书上的理论和老师的教诲置之脑后,这样仅靠课堂上的讲授和训练,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非常困难的。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应该体现在学生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5.对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不够。中职学生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太成熟。很多学生选择旅游专业是因为老师和家长的决定,而非出于对旅游业的了解和喜爱。进校后虽有所了解,但因缺乏学校和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听信学生间的道听途说,认为旅游业是“伺候人”的、吃“青春饭”的行业,很多学生缺乏职业自豪感,没有远大的职业理想。
  (三)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校企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旅游院校可以争取政府投入,建设宾馆和旅行社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也可以选择一两家规模大、部门齐全、管理先进的用人单位作为学校的长期合作伙伴,定期安排教师和学生实地参观、实习,了解和掌握企业最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行业动态,从而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而学校可以在员工培训、毕业生推荐等方面给企业提供便利,真正实现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双赢”。
  2.完善旅游专业的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包括普通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块。首先,在普通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不能完全放弃语文、数学、政治、外语,也不能过分学问化。应当遵循浅显性、广泛性、生活性的原则,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作必要准备。例如语文课程内容可以侧重于旅游文学和朗诵等口语表达训练,而不必拘泥于普通教育中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讲授;其次,在专业课程方面,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到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法律、建筑、装潢、心理学、食品学、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对这些知识当然不可能要求学生都能精通,但要做到“博”和“杂”。为解决中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等问题,需要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将这些与旅游相关联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和优化,适当增加具有本地特色和应用性强的课程内容,例如礼貌礼节、公共关系、安徽旅游地理等。还可以结合安徽省旅游资源特色,开设黄梅戏鉴赏、徽州文化现象等选修课程。学生的知识面宽了,自然在工作中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也更好地满足了旅游者通过旅游寻求知识、陶冶情操的需求。
  3.改革旅游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一种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并且把学习者视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教学模式,即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情境模拟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吸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在进行旅游专业课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创建“仿真”的教学环境,而且要求所有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模拟酒店、旅行社的正式员工,如着装要规范整齐、用语要使用服务业中的惯用称谓“您”等,这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