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中职学校教学中职业精神渗透的途径

作者:杨惠芝




   [摘 要]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决不仅仅靠有几位优秀的高层管理者,而是要有一批具有高尚职业精神的企业员工。因此中职学校如何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真正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职校 职业精神 渗透 途径
  
  (一)职业精神的内涵
  研究表明,知识、能力和素养有如下关系:知识是属于比较表层的东西,但它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训练和提高形成的,属于里层;素养是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经过升华和内化而养成的,是内核。素养提高后可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也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进一步加强和扩展。
  职业素养包括:职业语言、职业知识、职业思维、职业技术、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六个方面。前四个方面构成职业技能,即通常所说的“才”;后两个方面构成职业伦理,即通常所说的“德”。崇高的职业理念是职业素养的精髓,高尚的职业精神是职业素养的根本,高超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基础,优良的职业作风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具体讲,职业精神就是合作精神、奉献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总和,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职业精神对职校学生的必要性
  企业的人才一般呈“金字塔”型。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就业后在企业处于“金字塔”中下部的人才,即为企业的主力军。他们的素养与企业未来发展息息相关。他们是否具有恪尽职守、热爱岗位的敬业精神,以德为本、诚实守信的诚信精神,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无畏、敢冒风险的奉献精神,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学习精神,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将直接影响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渗透职业精神的途径
  1.更新课程内容。目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对人的整体性的培养。把职业技能学习的世界孤立起来,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片孤岛,一切为工作而学,一切为求职而练,导致学生的精神世界十分匮乏,职业素养缺乏,心理素质低下、创造能力不足。这样培养出的人成为畸形的、零碎的和不健全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应在重视课程应用性的同时引入情感、态度、理想、心理等教育,并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始终。德育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强调宽厚的专业知识基础,使专业在精深的同时能汲取更广阔的发展养分。单纯的技术培养很难完成对人的改造、对观念的改造,充其量培养一些极端功利的“工匠”。所以,把情感、态度、理想、心理、价值等作为职业教育的必要内容,将对学生合作精神、心理素质、坚强意志、奉献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2.课堂教学严格要求,培养学生严谨的职业作风。就企业而言,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而质量的高低不仅仅是优质的材料和昂贵的设备所能保证的,更重要是靠员工娴熟的技术和一丝不苟的职业作风。职业学校的学生面临着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过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始终贯穿一个“严”字。严格要求的目的不单一是学好制图课本身,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严谨的做事习惯。因此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紧扣由学生到员工成长过渡的特点,把知识教学、能力锻炼、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同步进行。
  3.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把书面作业变成简单实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教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与验证活动,逐步探索规律和结论。具体做法是,在布置作业时,除了课本上的配套练习外,增加1~2个动手制作或寻找生活、生产中用到的与本课内容有关的实例。例如:①在讲完螺纹联接的类型和应用后,让学生列举3~5个日常生活中螺纹联接的实例,并说明它们的牙型、线数、旋向。②在学习了铰链四杆机构后,布置一综合作业,3~5人一组共同完成。观察实习车间或现实生活中应用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双摇杆实例,说明它们的工作过程,并绘制结构简图。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术语中解放出来,呈现知识背景,营造浓郁的探究氛围,让学生投身到车间与现实生活中去学习。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在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的培养方面得到了渗透,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4.在实训教学中,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于一体。以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背景,由简单到复杂;由部分到整体;由单一到综合来设计技能性、创新性较强的实训项目。项目要与企业的生产紧密结合。安排学生自行组织实训小组,自行设计实训方案。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要查找必要资料和实际调研,写出方案后经过老师初审后,再安排学生选材、选设备、工艺的编制,教师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自行组织实施实训方案。学生在全过程的参与中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相对独立的实验中体会艰辛与成功的愉悦,同时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延展能力。
  5.改革考试的单一性,增加面试和态度考核。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介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多数中职校还是采用传统的、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试方法,其弊端是只重视理论,不重视实际;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重视学习成绩,不重视学习态度。这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不相吻合。除增加面试外,还必须增设态度考核。态度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时的学习态度,实习时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团结合作)、服务态度以及与老师同学的协作态度,对集体、对事业和社会的负责态度等。具体做法:学校分别制定学生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考核条例,编制态度量化考核表,其中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打分,同学的测评、学生自己的认定等。最后计入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总分中,把它作为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
  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关系到企业形象乃至于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形象。在专业课教学中必须把专业知识学习与职业精神培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奉献精神与创业精神,为现代企业输送德才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