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还理论以应有的地位

作者:蒋 明




   [摘 要]高职应用文写作因其程式化、固定性而难教难学。为此,不少一线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补充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增强了课堂的可赏性。笔者认为,如此"剑走偏锋"的教学方法值得商榷,并为此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剖析。
   [关键词]应用文教学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矫枉过正
  
  应用文是指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处理各项公私事务、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并使用的具有惯用格式和直接实用价值的文章体裁,是人们交流思想、互通情况、处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工具。应用文同欣赏型的文学性文章的写作有所不同。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各种信息量越来越大,用人单位对员工撰写应用文的能力也越来越重视,能否得心应手地撰写应用文,已成为单位衡量员工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但不容乐观的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应用文教学现状却大多处于尴尬的境地。一是应用文不属于专业课,即使在基础学科中也处于从属附加的地位。二是应用文在高职院校中,虽然从理论上说似乎比大学语文还重要,但在实践层面上,却是教师教之无味,学生学之无趣。应用文写作,是一项比较枯燥而且繁重的脑力劳动。由于高职学生这一学习群体的学习基础、自控能力等相对较弱、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如何促使他们愿意学、进而学好,并真正掌握应用写作这门技术,的确需要教师动一番脑筋。
  此前,高职应用文教学都在呼吁教材理论性太强,范例不足且陈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积累,社会实践机会不多等等。笔者最近去听了几位教师的高职应用文写作课,得到的印象恰恰相反,这几位教师已然矫枉过正:一堂商业广告课,基本上是一个个经典案例的赏析和学生的案例补充,幻灯片播放美轮美奂,课堂上热热闹闹。可到最后,什么是广告,广告的特点、种类及其写法却语焉不详。如此教学,固然可以迎合学生重感性认识的口味,活则活矣,但笔者对这种矫枉过正的教学方式却不敢苟同。
  恩格斯1886年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顶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可见,理论思维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高职学生已经过了高中三年的学习,理性思维已有所训练发展。进入大学后,学生的主要任务应是发展抽象思维,即理性思维。具体到高职应用文教学,笔者认为,除了教给学生一些生动可感、可触可摸的示例范文、经典案例外,也应教给学生一些共性的规律和认识。如,概念的界定、种类的归纳、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提炼等。因此,教师应适时总结,教会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问题实质的技巧与方法。具体到商业广告课,经典案例的可圈可点之处固然很多,但指出商业广告的实质却尤为重要,即广告就是要吸引公众注意以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这一点教师应予以适时总结。学生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其理性思维才会得到锻炼提高。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只是将其引入应用文教学领域还是近年来的事情。案例译自英文“case”一词,可译作“个案、实例、个例、事例”等,许多学者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进行过研究。一般认为,用于教学的案例,是指一种特殊教材,它可以通过各种视听手段,但主要还是采取书面形式去描述的一个真实特定的经济、社会活动情景,此情景中包含有能够促使人们讨论、思考的富有启发性的隐含内容。
  由案例引发的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创和倡导的。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交流等活动,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概念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同。这一方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教育界、特别是经济管理学界已得到普遍采用。今天,案例教学法不再局限于管理学界,已经推广到各类学科中,甚至在应用写作这样的文科类教学中也是行之有效的。较之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偏重于口头讲解,“注入式”、“填鸭式”多,启发式、讨论式少,不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其鲜明的优点。必须强调的是,案例教学法操作起来是有严格步骤的。第一步,以教师为中心的准备阶段;第二步,以学生为中心的分析、讨论阶段;第三步,以教师为中心的总结、评价阶段。教师的主导作用依然很明显,而第三步与传统教学方法不谋而合。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案例教学固然有其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学生易于接受等优点,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支离破碎,见木不见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等等。学生受其认知的局限,往往为一些具体的事例所囿,难以发现共性的、本质的东西。所以,但凡成熟的、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将案例教学法结合其他教学方法综合使用,才能相得益彰。
  其实,案例教学法的要义不在于教师过多地讲解阐释理论,也不在于让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去思考问题,运用理论去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就会主动、自觉地去查阅资料、学习理论,寻找相关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无须任何人去提醒和督促。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理论、接纳新知识的过程,更是训练学生智能的过程。因此,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自觉地、潜移默化地去学习理论,进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归并指导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感性认识尽管生动可感、易于接受,但它毕竟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接近事物的本质。故此,应用文教学就必然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辨能力和较为宽阔的认知视野,才不至于沉溺于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而迷失了方向。要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学点理论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些典型事例。
  一段时期以来,不少教育专家和教师都指出,应用文教材理论阐述偏多,案例不足,材料陈旧过时,体例单一等等,所以,不少一线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为教材补充了大量鲜活而时新的应用文案例,这本是一件好事。但凡事都有一个度,孔夫子早就指出:“过犹不及”。当然,教师补充的这些案例也应该纳入教材的大框架之中,为一定的理论服务,但不能唯案例是论,盲目迎合学生的口味,而忘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宗旨。
  综上所述,高职应用文教学应该还理论以应有的地位,不应矫枉过正。为此,笔者指出教学中出现的这一不良苗头,以期引起教育方家的注意。
  
  参考文献:
  [1]李永宏.浅议应用文写作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3(15).
  [2]伍玉静,赵发宾.案例教学法在应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冶金高等学校学报,2007,(11).
  [3]徐志刚.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张德实.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赵力.案例教学法在高校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实践应用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