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开发地图资源 优化历史教学

作者:徐爱玲




   [摘 要]历史地图是表现人类历史发展情况的地图,它具有直观性、客观性、灵活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历史课教学中充分开发历史地图资源,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地图资源 优化 教学
  
  历史地图是表现人类历史发展情况的地图,它既对历史事件的地点、空间联系及其地理环境提供明显的概念,又反映了历史时期的疆域、政区、政治形势、国内外战争、民族迁徙、地理环境的变迁、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历史地图的直观性、客观性、灵活性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充分注重运用、开发历史地图资源,对于优化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挖掘地图资源,实现知识的综合运用
  1.研究比较、挖掘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图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而实际上又隐蔽其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前后相关的历史地图加以比较,挖掘其中的隐性知识,可以强化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如对《隋朝的运河》和《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作一下比较,就可以发现元朝的运河位置发生了东移。究其原因:政治因素——政治中心的东移、经济因素——经济重心的南移、环境因素——黄河改道、夺淮入海。这些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就是书本字里行间不曾提到过的隐性知识。只有通过对这两张历史地图比较挖掘,才能将隐性知识呈现,才能使相关的知识综合为一个整体。
  2.把握规律、完善知识结构。历史进程的发展变革、政权国家的形成演变、世界局势的变化走向组成了历史发展的脉络。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系统,对涉及地图知识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形成有关地图知识,并融入主体知识体系,从而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情况。如组合《鸦片战争形势》、《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对外开放示意图》几图作比较,就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概括出近代以来中国主要企业分布特点的成因:①沿海、沿江城市交通便利;②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劳动力充足;③近代化的起步使这里拥有较强的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
  3.史地结合,强化时空概念。历史和地理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形成完整的时空概念,能培养学生综合历史、地理知识的意识,提高综合能力。要学好历史,必须懂得当时的地理,必须借助于表示不同时期地理环境与人文活动的历史地图。例如,学习关于“二十年代的欧洲安全问题”,通过“巴黎和会对德国的处置”、“法、比出兵占领鲁尔”、“法国对德包围圈”、“马奇诺防线”、“洛迦诺公约”、“德国开进莱茵不设防区”等一系列专题历史地图的对照比较,感受弥漫于二三十年代的欧洲、特别是德法边境的火药味,不仅对欧洲的安全问题有了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是导致德国法西斯大举东侵的重要因素,对“法国沦陷于长期推行的绥靖”这句话也就不难理解了。
  4.关注发展,树立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课,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发挥历史学科的这一“借鉴”作用还应当借助于历史地图。如对汉、唐、明、清中国丝织业的分布范围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发现一个 “南北易位”的现象,从而探讨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环境问题。我国历史悠久的手工业当属自原始社会开始的丝织业和制陶业。上古时候的丝绸产地主要在北方,但历经秦汉直到唐朝,直至明清时期,中国的四大丝绸巨镇已逐渐转移到南方;发展到现代,中国的丝绸生产地集中在江浙和四川等长江流域省份,北方少有生产。形成这种格局变化最深层的原因是北方环境的恶化。唐宋以后,北方森林植被遭到了毁灭性破坏,温和湿润的气候变得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加上人口增殖对粮食需求的增加,导致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北方再也见不到秦汉时期连片种植上千亩桑麻的景象了。桑树栽种减少,蚕丝产量下降,丝绸生产必然萎缩。可见地理因素对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影响,为今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
  (二)开发地图资源,形成综合的学科素养
  中学历史教学应充分发挥历史地图的优化作用,充分开发历史地图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综合的学科素养。
  1.破译地图语言。所谓“地图语言”,是用文字或图例符号表示空间概念的形式。在历史地图中,各种空间内容都可以以特定的地图语言体现。因而不仅要对洲、洋、山、川了然于胸,还要熟悉地图特有的语言——图例,如◎⊙O的居民点符号、族界国界的境界线符号、山峰关隘等的自然要素符号、进攻退却的运动符号以及各种经济、文化标志的符号,等等。熟练掌握了各种图例符号,就能有效地破译地图这种特殊的“语言”,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2.图文结合。“左史右图”,地图是学好历史的重要工具。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数以百计的地图和地名实际上联系着无数的历史知识。对不同类别的图文应采用不同的读图方法。①图文对照:对图文俱全的知识,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读图时掌握课文中提到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将地图标识与文字表述相互对照,使他们明确掌握文字知识在地图中的位置及重要地区的地理沿革。②以文写图:有些知识只有文字叙述而没有在教材地图中作出相应标识。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明确这类知识在地图上的相对位置,形成完整的知识概念。如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制定侵略非洲的计划” 可以“写”成地图(如右图),学生从中形象地认识到英国纵贯非洲大陆的“二C”计划、法国横穿非洲大陆的“二S” 计划以及德国斜跨非洲大陆的计划,从而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含义。③以图代文:教材中有些知识只有地图而没有文字叙述,但这些知识在地图中有明确标识,起到了“以图代文”的作用。教学中应将这类地图信息转化为文字语言信息,以补充主体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如,唐朝经济图中“扬州铜镜”即是以图符代替了文字,离开这一知识点,对唐代经济的掌握也就不全面了。
  3.再造历史地图。教材中的一些重要内容没有相关的地图,再造历史地图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并将其转化为直观的历史地图。如关于“克里米亚战争”,书本没有相关的地图,学生很难理解“克里米亚半岛”为什么会成为列强觊觎的目标。教师可以依据地中海地形绘制一张包括欧洲、北非、西亚在内的“克里米亚战争形势图”,学生从再造历史地图上可以一目了然。这样就可以通过借助地理学科的知识,再造历史地图,达到迁移历史知识的目的。教学中,不仅教师要练就再造地图的基本功,还要让学生学会历史地图的再造。
  4.借助现代媒体。历史学科讲述以前发生的事情,这种时间与空间上的隔膜容易使历史教学显得干瘪无力、枯燥无味。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无疑加强了历史地图的形象性和动态性,使历史“动”起来、“活”起来,恢复历史原本十分鲜活的面容。如用多媒体显示“1948年战略决战首战东北”的原因:①电脑显示“战略反攻后的解放区”视频后,学生一目了然,清楚知道了敌人已陷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且敌人的主要兵力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②如果首战华北,电脑虚拟演示“华北解放军将受到来自华北、东北敌军的两面夹击”;③如果首战华东,电脑虚拟演示“东北敌军撤退,实行战略收缩,增加战场压力、作战难度”;④如果首战东北,电脑显示“封锁敌军退路、形成瓮中捉鳖的形势”。 通过多媒体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即可一目了然。
  
  参考文献:
  [1]詹子庆.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2]顾燕萍.发挥现代媒体优势培养历史思维素质 [EB/OL].http://www.mxzx.edu.sh.cn/school/ReadNews.asp?NewsID=1673,200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