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职动物遗传育种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王利红 袁旭红 吉俊玲 张 伟




  动物遗传育种是高等职业教育动物生产与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主干课程之一。在知识体系上,遗传学部分以理论阐述为主,育种学部分则是运用前一部分所学原理渗入到各种具体的育种方法中,使其科学有效,从而增强育种效果的预见性。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系统了解动物遗传与变异的基本规律和改良畜禽的方法,为进一步学好畜牧类的其他专业课程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该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部分高职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甚少,给学生学习本门课程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高职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笔者对动物遗传育种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以供同行参考。
  (一)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材料
  近20年来,全球经济有了飞速发展,新的知识、技术层出不穷,为了紧随时代发展,适应我国高职高专的教学改革,并培养新世纪的应用型、创新型高职人才,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进行了重新编排和修订。
  1.更新理论知识。突出应用性、科学性、适用性,以应用理论、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为主,尽量与动物生产过程、生产环节相配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1)压缩与基础学科相重复的内容。如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章中,关于细胞结构的论述与动物组织学和生理学中相关内容重复,因而进行了压缩。
  (2)删除部分可有可无的知识。如将细胞中“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论证进行了适当删减;数量性状遗传部分,遗传力、重复力和遗传相关等几个遗传参数的计算带有较强的生物统计知识,抽象性强,且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实用性不强,这部分内容也予以删减。
  (3)增加遗传育种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进展。生物工程是当今生物学界生命力最强的一个领域,基因工程更是生物工程中的前缘科技,为了使学生了解当今的高新技术,适当增加了这部分相关知识和技术;为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还把克隆(Cloning)技术以简介的形式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在染色体部分,增加了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在经济杂交部分,提倡繁育体系的多元化模式;在选育部分,将传统的数量遗传方法和分子生物技术(DNA标记)进行了结合等。
  2.创新实践项目。在实践项目上,根据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的培养目标,突出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动物育种和生产中的应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在生产一线进行实际操作练习的项目,如对家畜做生长发育的计算分析;对乳牛进行体质外貌鉴定、体尺测量和线性评定;利用牧场的原始记录编制系谱并进行审查和后裔鉴定;针对不同区域的生产特点,增加部分名优特色畜禽品种和经济动物的育种方案素材等综合应用类的实验项目,以尽量减少纯理论的数值型计算项目。同时,为了切合我国畜牧生产这一实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除常规的实验项目训练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为期不少于一周的实习基地实践技能强化训练项目等。
  3.完善教学材料。为了促进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我们修订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实验实习指导手册和实践考核项目及标准,收集并整理了教学改革意见,建立了课程建设档案和试题库,制作并完善了多媒体课件等。
  (二)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监督机制
  1.教学方式多样化。
  (1)融合现代“多媒体”视频教学。动物遗传育种理论抽象、难懂,如果只凭“一块黑板,一根粉笔”进行传统的传授教学,而缺乏辅助的教学手段,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若将这些抽象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的教学过程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成集动画、图片、声音、影像等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就如同一部简单的故事片,有片头(课件标题)、片尾(制作单位、作者)、主角(重点课件内容)、配角(非重点课件内容)和故事情节(课件内容过渡),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使比较单调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为此,我们教研组结合课程内容与课堂教学实际,精心制作了动物遗传育种的多媒体课件,如遗传部分中DNA的分子结构、染色体形态、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性状的遗传规律等。这些理论抽象,难以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动画、影视的形式进行辅助教学,则可以使难以理解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缩短了掌握知识的时间;在育种部分,特别是家畜品种的教学往往因品种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而有很大的局限性,教与学困难重重,而将畜禽品种制作成多媒体图库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知识。本课件在教学中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并获得学院多媒体课件制作优秀奖。
  但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本门课程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全部以多媒体播放的形式进行内容讲解,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课后复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强调课堂教学不能全部局限于多媒体,而应根据课程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机结合”,仍需一定的板书,如本堂课内容的总体框架以及重点学习内容,需要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学完一堂课的内容后,能很好地把握知识内容,并且能有一个清晰的知识思路。
  (2)引入新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过程,要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开展诸如讨论式、参与式、研究式等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导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自觉、主动地学习,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并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难题,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导式”教学法中教师主动、学生学习被动、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按部就班地理解教材内容的不足,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开发每位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思想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受益终生。采用讨论式、启发式互动教学,根据每堂课的内容选择与生活或生产实践有一定相关性的讨论题目,按照展示的课件内容积极引导讨论的主题和方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寻求有关知识,并与教师及同学交换看法,切磋相关的学术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学习遗传定律时,根据遗传规律对生物的普遍影响,结合多媒体图片展示,让学生针对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情况进行讨论发言,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且教师在讨论中的指导和点评也加强了学生对遗传规律的理解和认识,最终使他们明白优生优育,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这种讨论式、启发式互动教学,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思考能力,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2.优化教学的监督机制。为了有效把握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教学管理的文件,我们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教学监督机制:第一,由各教研室主任组织本科人员随堂听课,了解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第二,每四周进行一次教学进度和备课笔记检查;第三,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全系学生代表座谈会,征求他们对任课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意见;第四,学院教学督导处及系教学督导组成人员负责做好日常教学的检查工作;第五,学期结束由全校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测评;第六,组建学生教学信息员网络,每周向院督导组提供教学信息的反馈单。
  (三)改革考核方式,综合评定学业水平
  1.课程的考核应结合平时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为了全面衡量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我们按以下项目和比例进行成绩综合评定:
  
  通过这种灵活的过程考核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平时学习的重视程度,也避免了以往课程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主而造成期末采用突击式的学习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平时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实践技能的考核实行抽查制。实践教学课结束时,由系部安排非任课教师进行抽考,从全班随机抽取20%的学生进行考核,考核的成绩作为这些学生的实践课程成绩,而其他学生的实践成绩则结合课堂表现、出勤率、实验报告以及单项实验抽查情况进行综合打分,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考核内容主要为平时实践操作的项目。这样执行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不敢马虎,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欧阳叙向.家畜遗传育种[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马顺发,杨前锋.《家畜遗传育种学》教学实践与改革[J].安阳大学学报,2004,(2):119-120.
  [3]史雅静.《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尝试中的再认识[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2):111-112.
  [4]庞有志,赵淑娟.高职高专《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1,(6):34-35.
  [5]景芸,章若鸿.基于AUTHORWARE的遗传育种学实验辅助教学课件设计[J].中国林业教育,2004,(4):33-35.
  [6]郑陶生,郑卫国.家畜遗传育种学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农业网络信息,2006,(6):24-26
  [7]李婉涛等.高职高专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11):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