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探索党组织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作者:吴志先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高校为依托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其党组织建设及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已成为了高校党务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领域。党组织要在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要针对特点,与时俱进,加强学生党员的发展与培养,并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实践,全面提升党员的综合素质,真正提升党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 学生管理 党组织作用 综合素质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十分迅速,其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办学模式也趋于多样化。现在,我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已超过了1100个,覆盖了全国除西藏、宁夏以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主要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其中,上海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最多,已有250多个,在读学生已达8万余人;办学层次涉及学前教育、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非学历成人教育及高等学历教育等。中外合作办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并逐渐成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急需人才的新途径。实践证明,中外合作办学在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和拓宽人才的培养途径等方面,日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与特点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中外合作办学,它有别于我国的公办和民办形式的教育,其自身有很多特殊之处。合作主体由中外双方共同组成,在办学宗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以及教材建设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国外大学对接。中外文化交流在合作办学的条件下变得更加频繁、直接,但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以华东理工大学的中德工学院为例,它作为一个中外合作办学的实体,成立于2003年金秋,是在华东理工大学昂首阔步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前进的新形势下,组建的一个以中外合作办学模式运行的多科性工科学院。经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德合作“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科学与工程)”和中德合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列入教育部下达华东理工大学的当年招生计划,属计划内招生,学制4年,采用“双校园、两段式”的培养模式。第一阶段(第1~5学期),在国内华东理工大学学习(部分核心课程由德方教授承担),学生按规定完成并取得第一阶段的所有课程学分,其中,第4学期末须通过英语水平考试(通用雅思考试总分6.5分及以上或托福考试71分及以上),可进入第二阶段(第6~8学期)到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学习。第一阶段主要采用英语及汉英双语教学,第二阶段则全部采用英语教学,学生需要用英语撰写毕业论文、完成论文答辩。学生按规定修完所有课程,成绩合格,并通过了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后,就可以获得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及华东理工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专业名称分别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华东理工大学与德国高校开展合作培养和合作研究的机构和平台,学院的主要职责在于中德合作培养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
  
  (二)合作办学性质下学生群体的特点
  
  首先,中德工学院学生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呈多元化,自我主义意识较强,个性张扬,这是受了中外合作办学这种特殊办学形式的影响。目前,我们合作办学的伙伴多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大环境中,我们的学生处在社会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碰撞的最前沿,他们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也是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被动接受者。一方面,他们可以学习到国外先进的文化知识和管理技术;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年轻、阅历少,政治意识模糊,西方国家的经济文化、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思潮,会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其他学生群体相比,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共产主义的理解更加多元化。此外,部分学生存在“入党对出国有影响”的误解,造成了入党积极性不高,不愿提出入党申请的现象,增大了党组织吸收优秀学生个体的难度。
  其次,由于办学模式的特殊性,中德工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与其他学院有很大差异。学院的每一名学生都要面对国内2年半、国外1年半的学习。由此造成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部分进入中外合作办学学习的学生家庭条件较好,没有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有些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毫无兴趣,导致学习成绩深陷泥潭,多门功课不及格;另一种情况则是由于中德工学院出国必须满足英语成绩达标、各门功课成绩合格的标准,学习任务很重,给不少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一些跟不上进度的学生就会自暴自弃。此外,不少学生还由于家庭情况优越,出现了生活消费较高,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情况。在国外接受教育阶段,学生将进入一个与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工作理念都完全不同的国家,不仅在观念上容易受到冲撞,还会由于国外完全实行学生自主式管理,在生活上遇到各种困难。
  
  (三)多手段、多模式,发挥党支部的培养与引导作用
  
  针对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尤其需要学院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开拓创新为灵魂、以服务师生为手段,积极开展工作,培养具有爱国精神的国际化人才。中德工学院党支部通过正确把握中外合作党建工作的定位和思路,寻求新突破。在没有现成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我们认真探索,积极创新,在实践中寻求适合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我们加强党建工作的目标,就是通过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进性作用来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优秀人才。
  在学生思想上,学院党组织始终抓紧领导和监督,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常开展。首先,学院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每两周一次的教育活动,加强学院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他们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促使他们在海外刻苦求学,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祖国的重任;其次,为了解决中德工学院学生国内学习时间短、考察时间短、考察任务重、遴选积极分子难、确定发展对象难的问题,学院党组织坚持“早启动、早引导、早培养”的原则。新生入校伊始,就启动积极分子的遴选工作:建立培养档案,指定培养人,加大培养力度;第三,完善启蒙教育、理论教育与先进性教育,加强针对性,突出实效性。
  目前,中德工学院的积极分子的入党教育要经历初级、中级和高级这三级党校的学习,由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资深老师为学生授课,力求进一步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他们的入党信念。同时,高年级的党建负责人通过加强与低年级中有入党志愿的学生的沟通,做好推荐与日常考察帮带工作。这样,既把思想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保证了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又增强了在国外学习的学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并就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强管理。
  从学习角度看,中德工学院的学生进行第二阶段学习的必要条件是所有课程成绩全部合格且新托福或雅思成绩达到要求,即每一名同学都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因此,学院党组织从学生党员着手,狠抓教学质量。为了保证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协调发展,团员推优、选定积极分子、进入高级党校学习都有学习成绩全部合格的具体要求。学生党员在班级里发挥了领头羊的作用,这对于维护班级的班风、学院的学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确保党员本身的学习成绩的同时,学院党支部制定了党员学习“1帮1”制度,即一名学生党员帮助一名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党员的工作认真负责,受到帮助的同学也在成绩上有了明显提高;从生活上看,在国内阶段,目前,中德工学院实行了党员的“定岗明责”机制,即每一名党员都有对应的生活管理岗位,以协助教师工作,帮助非党员学生排忧解难。
  
  (四)以党支部为堡垒,突出学生自我管理的功效
  
  在总结两届学生出国的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德工学院目前在国外的学生,学院实行党员的小组管理模式。即组建一个以党员为主要成员的小组,对在国外学习的学院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协调。从目前情况来看,学生在学生党员的领导下,出色地融入到了当地的生活中,学习情况良好。在涉及爱国事务、与德方沟通、中方各时间节点要求的工作处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证明了中德工学院在学生党员的培养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党员以出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学院学生的工作事务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体现出学院党支部在引领学生工作中的成效。
  总之,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工作有其特殊性。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开展各项有针对性的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保证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在越来越国际化的中外合作办学中,唯有健全党支部的建设,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引领人,以扎实有效的方法培育人,并积极发挥党支部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领导作用,才能真正培养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N].中国教育报,2003-04-05.
  [2]华长慧,徐亚芬.构建中外合作大学党建工作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6,(6):37-39.
  [3]刘微.展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N].中国教育报,2006-02-05.
  [4]陆翠兰.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J].上海大学学报,2004,(11):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