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新课标下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何 慧




  [摘要]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不仅与开拓学生视野、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读写能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还可以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本文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做了调查与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选择书刊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改变现状的策略。
  [关键词]课外阅读 兴趣 能力 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他的话形象地指明了课外阅读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课外阅读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
  为了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有真实全面的了解,我们对城区三所小学三四年级共300名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作了书面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调查发现:有38%的学生喜欢利用节假日出去玩,18%的学生选择了在节假日看电视,19%的学生选择上网,只有37%的学生偶尔读课外书,甚至有9%的学生居然不读课外书。调查结果显示,电脑、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对课外阅读有极大的冲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待提高;学生在课外阅读中,50%的学生阅读态度比较认真,28%的同学只选择有趣的内容读,20%的学生要看书的类型而定,2%的学生只是随便翻翻;在阅读中遇到拦路虎时,只有42%的学生会主动查工具书,更多的学生则是依靠父母或老师讲解,还有部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了了之。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不佳,阅读态度不够认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导致了阅读效率不高。
  在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中,受青睐的程度依次为漫画书、作文辅导书、科普书、文学故事及其他书籍。据我们了解,作文辅导书大部分是家长为孩子买的。如果让孩子自己选择,很多学生都会选漫画类的书籍,主动选择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和科普读物的不多。可见,学生自主选择优秀课外读物的能力不强。
  学生的图书来源范围较窄,有72%的学生的都是自己买课外读物。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家庭的藏书普遍不丰富,班级没有设立图书角的居然高达88%,同学之间互相借书也不是很普遍。丰富的书刊是学生完成课外阅读的基本条件,但由于现在书价较高,又有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学生仅靠买书阅读是无法完成新课标所规定的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的。
  调查结果还显示,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并不是很重视。大部分老师并没有每天布置学生读课外书,偶尔布置学生读课外书的比例占了72%,还有18%的老师几乎没有布置学生读课外书。同时,班级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居然有28%的学生反映从来没有开展过读书会,只有10%的学生表示其班级经常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的现象,有阅读摘记习惯和写阅读感想的仅占15%和6%,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做做摘记,写写读后感。可见,主动作摘记和写读书笔记的学生少之又少。
  上述调查情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堪忧,必须改变此种现状。
  
  (二)思考与建议
  
  1.培养兴趣,使学生爱读书。实践证明,兴趣是阅读的先导,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首先依赖于他们的阅读兴趣,而这种兴趣又是受自己的求知欲望、知识储备、阅读技能的掌握和对阅读意义的了解等因素影响的。如果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形式与他们的心理需求有相似性,就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激发起阅读的动机。因此,要关注小学生阅读动机的生成,重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心理、生理特征,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他们的兴奋点,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生活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意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阅读观;第二,向学生介绍有趣的读物,激发他们阅读的欲望;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保持阅读的兴趣;第四,提供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2.学会识别,使学生读好书。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文字巨量化,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传递高速化。在信息化的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地判断和选择。当小学生不加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或网上阅读时,很容易被各类“信息垃圾”毒害。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学会挑选、鉴别信息。培养学生选择课外书的能力,可以从教师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着手进行培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可推荐下面几个方面的阅读材料:童话故事。儿童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色彩的故事。而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如《人鱼公主》、《灰姑娘》、《小红帽》等科幻小说。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未知世界总想问个“为什么”。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和童话比起来,科幻小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科幻故事也是孩子们喜欢的读物;科普知识读物。这类书往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介绍科学常识,它可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如《十万个为什么》等。孩子们可以从这类读物中汲取大量的生活、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传统的经典诗文。这些诗文语言精美,人文内涵丰富,且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经常阅读这样的诗文,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和精神修养。
  通过教师的推荐,学生可从中感悟到哪些书是适合自己阅读的,怎样的书才是好书,在阅读中逐渐形成鉴别好书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对学生而言将终身受用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使人获取信息,汲取知识,还可以怡情养性,它也是提高课外阅读效率的基础。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才能自觉地参与进课外阅读活动之中,主动去发现、探索、获取。因此,这是一项“授之以渔”的工作。
  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包括: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的习惯;制定课外阅读计划的习惯、并按计划主动阅读的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不耻下问的习惯;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圈点勾画、记笔记的习惯;精读和略读的习惯。在这些阅读习惯中,教师可以有重点地指导。如精读和略读的指导:引导学生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边读边想,并细细品位,使每次阅读都有所得;同时,还应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应该明确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做好圈、点、划等工作,摘录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段,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总之,要重视和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提升他们的课外阅读能力,使他们能在课外阅读广阔的空间中自由地遨游,体验阅读的快乐,这是每一个为人师者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