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探求高师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感知之美

作者:常吾尚




  审美就是感受、感知和创造美,是人类主动追求美的一种实践活动。它要凭借相应的审美对象才能完成。对象对于主体的意义在于它所凝聚的生活和精神的实质。一方面,人们在审美活动中通过形象,促进情感来理解和体察对象世界;另一方面,审美又是一种高尚的情趣,是一种自由的鉴赏,美作为一种理想,它与道德境界紧密相连。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和享受美的过程,并以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情感。我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和优秀的传统,有着独特的美学思想、理论体系和创作方法。由于民族音乐文化长期根植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之中,为人民所喜爱。所以,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就是尊重本民族人民音乐欣赏习惯的连续性,运用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实施美育,可以极大地提高这种教育的感染力、可行性和深刻性。
  那么,作为审美对象的民族民间音乐,它究竟美在哪里呢?作为民族民间音乐精髓的民歌、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族乐器曲何以能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发展至今,并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价值
  
  1.民歌——朴实美、简洁美。民歌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流传中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门艺术。一般都短小精悍,易于传唱、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色。如蒙古族民歌《牧歌》,陕北民歌《脚夫调》、《兰花花》等作品,在音乐语言、音乐风格上都单纯朴实、清新自然。音乐没有繁复的地位,也没有浓重的和声,只是在独具特色的伴奏音乐的陪衬下,充分展现了旋律的美丽,整个音乐朴实无华而又充满生机,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2.戏曲音乐——特色美、精致美。由于戏曲音乐音乐是与戏剧紧密结合的综合艺术,它既具有音乐艺术的听觉特征,又需要与剧情紧密结合,需要塑造人物形象,还得注意与舞台动作的配合;既要有戏曲的剧种特色、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又要有代表本剧种的声腔、语言的地方特点及时代特征。如《迎来春色换人间》这一唱段就体现了上述特征。作品从内容、人物出发,根据唱词的格律、情绪,予以精雕细琢,并运用其独特的艺术手段,通过剧中的人物和情节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深刻地表达了剧情,塑造了完美的人物形象,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3.民族管弦乐曲——和谐美、创新美。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并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而更新。民族管弦乐曲就是在常年重视、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的。情思深切、意味隽永、动人心魄、具有交响性的民族管弦乐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如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我国优秀的古典乐器作品之一,原来是琵琶曲,后来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改编后,不仅保持了原有音乐的古雅情趣和幽雅闲谈的美感,还运用民族管弦乐队,加上巧妙的和声、复调及配器手法,丰富了音色中的多声思维和立体感,使作品形象更加鲜明、色彩更丰富、感情更热烈,显示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美学价值,为驰聘我们的想象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二)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性、可欣赏性和教育性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不仅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可欣赏性和教育性。但是,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学生未能听懂某一音乐作品,即使这一音乐是最美丽的、艺术性是最高的,它对于学生而言也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教师要不断努力,探索构建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艺术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和艺术学科独特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道德。
  首先,教师应该是具有广博知识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高素质人才。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情感,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的情感、趣味、气质、情操和胸襟。那么,作为审美教育的主导者,教师的知识结构首先应该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体系,既要有相当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兼有社会道德、历史、地理、文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和风俗学等辅助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的涉及面非常广,有地方语言与音乐结合问题,有民族音调及特殊唱法问题,有作品题材中描述的生活习俗、乡土人情、历史背景、自然景观等问题,教师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才可能把握住作品的精髓。在教学中,要做到言简意赅,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分析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领略韵味,理解作品丰富的表现力,把握住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对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不同题裁,不同风格的作品能从历史的、系统的、概括的角度去阐释,从这一特定艺术形式的产生、兴盛、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角度去把握它的本质特征。对授课内容有个通盘设计,做到合理布局,色彩浓淡相宜,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所学音乐的内容美,同时也能体验到学习过程的韵律美。
  其次,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审美的主体。他们受中华五千年古老、深厚的文化的影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民族文化积淀。所以,教师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发散他们的思维,拓展教育的外延,增加教育的内涵,还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最终达到综合审美的目的。而作为审美客体的民族民间音乐由于长期根植于民族文化中,作为文化基因中最顽强最深沉的裁体,它所展示的恢弘的文化气势、博大精深不仅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浸透了我们的情感,也哺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可见,只要教师在审美的主客体之间选择了适当的教学策略,架构起坚实的桥梁,就可以使审美的陶冶顺畅实现。
  总之,运用民族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仅是个美学问题,同时也是个教育问题。只有充分挖掘民族民间音乐,打开琳琅满目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宝库,并从中吸取营养,激起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情,才能启迪指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实现美和道德境界的紧密相连,最终实现生命的和谐和思想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