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职业学校思想品德课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作者:景红涛




  中职学校是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的,因此,必须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学生就业、创业和成材创造条件。实践证明,只有思想合格、技能过硬的学生才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因此,中职学校政治思想课教学必须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政治思想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做到“以学生为本”,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引导他们主动地感知、观察和思考问题,教师就要积极营造一种民主气氛和宽松环境,使师生关系成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式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角色出现在课堂上,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机制,创立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与学生交流时,要更多地以平和、商量的口吻,使学生觉得自己和蔼可亲、容易接近;其次,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尊重学生,不体罚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再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耐心细致地倾听学生的见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学生应以鼓励、肯定为主。这样,才有利于增进师生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也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以“主人”身份主动地学习并自觉参与。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问题是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和基本活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质疑,更重要的是要设法诱导他们向教师发难。因为让学生提出问题更能体现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问并不容易,学生不会问大都是不知从何入手、怎么提问。根据初中毕业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可采用两步走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确政治教材中问题存在的一般形式。教师在自己提问的过程中,可向学生展示发现这些问题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受到启发,感到有方法可循;其次,告诉学生可对教材的各个方面进行提问,以锻炼他们的提问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多思善问,才能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积极探索者,使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可围绕课题、小标题、段落、句子,课文的重点、难点、概念间的关系等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学生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提出的有些问题也很有质量。学生提出没有价值或“离谱”的问题时,也应给予真诚地鼓励,以保护他们“问”的积极性,然后再适当点拨。
  
  (三)加强学法指导
  
  学生提出问题,但不一定能全面解答问题。由于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而教师要指导他们自学课本,了解所学内容的结构层次,理解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基本观点、主要问题、关键字词,并运用多种符号点、圈、划,以便从中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老师绝不暗示。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学会自学课本,这是学生培养自学习惯的关键,必须认真对待。
  自学课本后,学生会发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可提倡小组合作攻关,运用议论、讨论等形式,开展相互间的探究活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部分较难问题可由教师解答,尽力帮助学生过关,以增强其主体意识。教师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如在课始五分钟,由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课中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开展师生对话,也可进行学生之间的辩论。有时由学生充当教师角色进行课文讲解,有时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用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学生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四)组织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学生思想敏锐,普遍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怀有莫大的兴趣。他们对学习中的问题往往会问个为什么,学了理论就会与现实相对照。有的甚至对教材里的某些问题产生了怀疑,对老师的讲课品头论足,大胆质疑,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归类,采取多种形式加以解答。对于与教材有关联的热点问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讲解;对于与教材无关的热点问题,则可开设时事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因缺乏阅历和生活经验而产生的思想疑虑和错误认识,可以采取辩论会的形式,让对垒的双方各抒己见,逐渐辩明是非。亦可利用黑板报给予正面、科学的回答。只要教师巧妙地解惑,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较好地掌握理论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职学校还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政治课要重点强化对学生的“三项教育”,即遵守纪律、吃苦精神、创业意识的教育。要开设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课程,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和与人相处的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敢于和善于应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
  除了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能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学习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了解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点问题、举办时事知识竞赛、进行新闻背景分析、开展社会调查,对有关人士访谈后写出调查报告或访谈体会、课堂演讲等丰富多才彩的形式,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总之,教师不能只是现成知识的搬运工,而应是与学生平等相处、教学相长的亲密朋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导演而不是主演。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