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就业导向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熊 蕾




  [摘 要]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是国际高职教育的趋势,也是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导航灯”。公共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对奠定学生英语的基础知识和运用技能,为今后实现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就业为导向,并针对目前高职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对策。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职教育 公共英语教学 改革
  
  职业教育是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和素质的教育。社会生产的各行业需要什么人才,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可以说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第二次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指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重振活力和更加协调的高职教育计划,而是开创高职教育与就业相结合的新局面。”以就业为导向不仅是国际高职教育的趋势,也是中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导航灯”。2003年7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这一重要思想,整个高职教育要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的就业作为最主要的办学方向。教育部还明确指出了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把高职教育定位在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上。
  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对“以就业为导向”这一理念的认识及实际操作上,人们往往容易产生片面性,不利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并不只是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率需要提升多种能力与素质。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不能淡化了文化基础课与“两课”。从市场对高职毕业生需求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缺乏坚实的基础、灵活的迁移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素质。对这些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的文化基础课及“两课”,往往在高职的课程体系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据调查,63%的在校高职学生认为只有部分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英语等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和职业就业联系不紧密。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课从教学内容、方法、要求和测试等方面来看,对提升专业英语的帮助都不大,致使公共英语教学成了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软肋。
  笔者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文章,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进行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的若干对策。
  
  (一)以就业为导向,确立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针对性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育的基本特征不明确,在教学观念、方式方法上都“移植”了本科教育。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将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和时代的要求等都不相适应,从而难以构建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真正能力和素质。
  2000年,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处王伟副处长在全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提出了“实用为主,够用为度,适当加强”的指导思想。如以此进行知识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就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
  1.高职院校应以《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在用人单位及毕业生中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充分了解社会对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要有目的地设置和开发课程,注重加大技能课的比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合理安排公共英语课与专业课程的课时,做到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
  2.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要做到紧贴社会需求,坚持以“实用为主”的标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突破统一使用《实用英语》的常规,按照学生的专业,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学资料。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交际,重在培养阅读和翻译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际的能力。
  3.在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的选择上,要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应摒弃教材中繁冗复杂的语法教学,按社会岗位(群)对高职生的英语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而不应以“深”、“偏”、“繁”、“难”的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对象,即能够满足高职生在今后的岗位工作中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即可。
  4.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根据学生将来从事的不同职业要求,突出听、说、读、写、译方面的技能培养,或加强英语知识内容的传授,并进行分类指导,适当强化学生在某些方面应用英语的能力。
  
  (二)以学生就业为中心,提高就业竞争力
  
  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高职毕业生有180万,截止2004年9月1日,就业率仅为61%,而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约有700~800万个。一边是数以万计的高职毕业生为找工作而疲于奔命,一边是3000元月薪却聘请不到一个高级钳工,可见,高职生与企业对接出现了错位和脱节,二者之间划上了一道深深的“就业鸿沟”。此外,一些学校一味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就业能力的培养,不能使高职生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要提高就业的竞争率,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2005年,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的专家座谈会上,中青世嘉教育机构主任王鹏军等提出了“四力”、“五率”、“一水平”的评价指标。其中,“四力”指的是工作力、适应力、求职力和自信力。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在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中深化“四力”的培养目标。
  1.强调学生的语言基础训练和基本功训练,突出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的表达;加强对应用文献的学习和模拟,如单据、合同、社交文书等。另外,还要侧重对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以跟上时代发展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并培养扎实的工作能力。
  2.形成多方位、立体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开展丰富的课内外英语活动;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模拟语言环境,组织教学实践;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培养灵活的适应能力。
  3.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应聘前的英语求职技巧培训。学习英文简历的正确写作方法、大方得体的应答方式和基本的社交礼仪,以充实个人的内涵修养,确立个人魅力,培养求职能力。
  4.强化教师的情感意识,扩大师生的互动机会,重视学生思想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在教学书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思想教育。要激发学生成功的欲望,培养不断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向上的人生理念,要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培养顽强坚定的自信心。
  
  (三)充实师资队伍,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公共英语的师资队伍建设表现出明显的滞后。在大批刚毕业于师范院校的青年教师为公共英语教学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导致了职称学历结构的失调。青年教师缺乏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体验不足,容易使讲授的知识和学生的专业、将要从事的职业联系不紧密,为培养合格的毕业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提高青年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对造就生产和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有重大意义。
  1.青年英语教师在锻炼扎实的教学技能的同时,还应向专业英语教师以及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取经,互通知识有无,交流教学心得,以积累成功的经验。
  2.学院与企事业确定互助关系。学院派青年教师配合对方完成或解决英语方面的工作问题;青年教师定期到相关专业的企事业单位实践学习,以便及时更新观念,获取市场的最新信息,为学生掌握该专业或岗位所需的英语应用能力打下基础。
  3.青年教师要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提升职称学历水平。此外,还应积极争取做导游、商务员、翻译等的机会,从而实现高职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特殊要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