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试论素质教育视域下劳技课师资的培养

作者:彭莉萍




  [摘 要]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教育。我国中小学教育被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长期困扰,在中小学设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是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标志。从目前基础教育的总体来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缺少专业师资或师资非专业化是重要问题。高等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师资,对于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素质教育 劳技课 师资 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素质教育是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并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主动发展的教育。多年来,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宣传、倡导素质教育理念,通过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我国中小学教育被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长期困扰,在中小学设立劳动和技术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标志。
  从目前的基础教育来看,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受重视的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缺少专业师资或师资非专业化是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学的师资一般都出自高等院校,同样,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教师的培养也理应由高等院校承担。现在,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为了推行素质教育,高等院校为基础教育的劳动和技术教育课程承担师资培养责任,意义尤为重要。
  
  (二)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意义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21世纪的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目的在于培养一代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并养成劳动的习惯,同时,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为毕业后的升学和就业打下基础。因此,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成中学双重任务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劳动和技术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十分有利,与素质教育一脉相承。国家把劳动技术课列入中学课程计划,使它成为了中学新设立的一门必修课程。劳动技术课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改革过程中也就成为了必然。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现状
  
  对于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各国称谓不同,但都受到了普遍重视。德国把实施劳动和技术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劳动和技术教育的目的,除了教育他们了解劳动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某项生产劳动技能外,还要教育他们了解现代生产活动的过程。如原材料加工、生产工序、市场销售等,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不一定就是为了将来从事课程中学到的这项技术,而是了解劳动和生态环境保护、劳动与社会的关系。澳大利亚重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小学普遍开设劳动技术课;芬兰的手工技能教育一直都得到了高度重视,他们认为人类会一直需要手工技能,动手做和在做中学是手工技能学习的本质,它不是手工艺人和艺术家的专利,其重要性也不能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被抹杀。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通过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这个手段达到充分了解劳动生产,提升个人整体素质的目的。
  我国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实施情况不容乐观。从基础教育的总体来看,劳动与技术教育未被充分重视,其课程建设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落实不力、经费不足、场地设备紧张、师资缺少等。
  1.落实不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要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是纳入了中小学的课程计划,是有大纲、有教材的学科课程,是中小学必修的基础课。但是,为了升学指标和分数,很多学校挤占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上课时间,使课时得不到基本保证。
  目前,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从学生的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劳动素质提高的需要出发,对学生进行基础的、综合的劳动与技术教育。通过教学与实践,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所必需的一些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技术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使他们成为未来合格的劳动者和社会公民。这对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去掉功利思想,保证把劳动与技术教育列入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保证教师到位,责任到位。
  2.经费不足。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需要一定的场地和设备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它需要的经费更多一些。但目前,这门课程投入经费普遍不多,开支困难。这与地方的经济实力有关,也与中央和地方对开设劳动与教育技术课的重视程度有关。因此,要保证劳动与技术课经费的专款专用,保证劳技课的设备维修费和学生的学具费等日常经费。
  3.师资非专业化。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师资队伍,是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改革和发展的保障。目前,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师资问题比较严重,虽然这门课开设了十多年,但在我国的师范院校和普通高校还没有设置这个专业。中小学大多数教师是兼职,或由其他学科转任为专职教师,没接受过规范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和技术训练,教师队伍素质急待提高。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研究者。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是该门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所以说,大学培养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专业的师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基础教育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的水平。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技术探究和技术学习是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新的课程理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上,应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对技术原理和方法的追思,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技术学习方法的感悟以及良好的劳动、技术态度和习惯的形成。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生产劳动和生活劳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深刻认识,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为基础教育培养劳技课师资是高等院校的职责
  
  为推行素质教育服务,为中小学培养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专业师资是高等院校的职责。据笔者调查,多年前有极少数的大学开设过一二届“劳动与技术教育专业”,后来因毕业生就业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取消了,现在几乎全国的高等院校都没有开设这个专业。高等院校应为基础教育培养劳技课师资,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