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对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者:孔 丹




  [摘要]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已成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职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要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走上科学、快速发展的道路,就必须以课程设置为基础,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使高职教育真正走上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 面临的问题 改革方向
  
  (一)我国高职教育取得的成就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此后,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规模快速发展。从院校总数来看,2007年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达到1168所,占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60%以上;2007年全国高职教育招生284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在校生已达860万人。
  2.专业结构逐步合理。从不同专业的招生数来看,2005年普通高职(专科)工科类专业招生人数为107万人,比上一年增长34.3%。工科类招生人数是高职(专科)招生总人数的40%,比上一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比1998年的26%提高了近14个百分点。从院校情况来看,2005年全国1091所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理工类院校达460所,占总数的42.2%,成为了高职(专科)院校的主要力量。初步形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为加快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3.区域分布趋向协调。目前一个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2004年,全国平均招生录取率为10%左右,近7成的地区招生录取率在8%到12%之间。在区域分布上,全国31个省区中,高出这一平均比例的省区共14个,其中中部地区占8个,东、西部地区各占3个。在这一比例超过60%的5个省区中,中部占3席。
  
  (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并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实用人才,同时,也为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我国的高职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越来越凸显了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特色模糊。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性特征,是在一定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个性风貌。它不仅代表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还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管理水平等,它是学校的优势所在。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高职院校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却淡化了办学特色。一方面,与普通高校比较而言,职业性体现得不明显,多是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学科性明显,但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单一,与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脱节,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与同类院校比较而言,高职院校之间的个性不明显,各校之间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甚至在专业设置上趋同,难以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的个性。
  2.师资力量良莠不齐。目前,我国的高职教师队伍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具体体现在:第一,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例如:年龄结构偏低。由于高职学校的规模扩大,对教师的需求增加,招聘的大部分高职教师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既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又具备丰富的工作、生产实践经验的,因此,他们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第二,高职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关键。目前,多数高职教师是刚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缺乏教学经验,对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学业掌握的情况都不能准确地把握。
  3.缺少与企业、社会的沟通和合作。目前,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高职院校缺乏与企业、社会进行互动的主动性。长期以来,一遇到实践环节,学校就寻找企业的帮助,或者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方面,使学生的实习空间由于学校自身能力有限而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学校与学生自行寻找的实习企业间无法建立良好的沟通,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实习效果。
  
  (三)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
  
  1.推进学科课程改革。我国的高职教育是在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普通高校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对高职院校的影响深远。高职院校现在的课程体系主要由三大模块构成,即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这与满足实际岗位能力的需求有一定差距,造成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与工作岗位的要求出现了偏差。因此,这类课程体系只适宜于培养学术型和工程型人才,而难以适应以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教育。随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逐渐明确,现有课程体系的弊端日益突出。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部分院校结合高职教育的区域性、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启动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即打破了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按照“情景性原则”进行“行动体系”的课程开发,通过对与职业岗位相匹配的典型工作过程的分析,形成相关的学习领域,并以学习领域统筹相关的内容。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在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成了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关键。为了适应专业课的教学需要,教师不仅要有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①组织现有的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分批安排教师到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学习并掌握现代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水平。②从企事业单位调入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上课,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教师互补,从而增强师资的总体水平。③建立校际之间的教师兼课制度,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率。
  3.加强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就必须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我国的高职教育采取国家办学与企业、个人办学相结合的模式,主要集中于理工科方向,因此,加强和企业的合作是高职教育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加强校企合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不仅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学科特色,还要着力解决学生的出路问题。“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学院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通过签订委培协议书或以企业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落实,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4.推进“双证制”的实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高职教育要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基本前提下,还要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依据。教育部在2006年的职业教育工作的要点中提到,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进“双证制”的实行,推动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共同开发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的标准体系,扩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直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
  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广阔,它的发展过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应借鉴和学习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吸取“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精华,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构建高职院校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办出鲜明的特色,为高职教育事业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有序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占文,温景文.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高职教育文摘,2007,(35).
  [2]陈嵩.我国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6).
  [3]沈楚.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4]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9-15.
  [5]杨良玖,易宣.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生成与变革[J].企业技术开发,2006,(9):104.
  [6]徐美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5,(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