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论大学生公寓人际关系问题与改善

作者:朱 易




   [摘 要]目前,公寓的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良好的生活氛围,有些方面反而加剧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危机。本文就大学生公寓人际问题的表现、原因和改善措施作初步探索。
   [关键词]大学生 公寓环境 人际关系
  
  公寓生活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了很多时间。不和谐的公寓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人格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公寓的氛围、公寓人际关系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也变”,精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们心灵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公寓环境与过去的学生寝室不同,学生生活也发生了变化,改变了过去学生寝室人际相处的模式。另外,现代的公寓管理,仍然存在重思想教育,轻心理调试的现象。本文就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公寓人际关系的特点,尝试揭示心理调试的重要性以及对公寓新特点的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公寓人际关系问题
  
  1.公寓环境的利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以双向选择为前提的。公寓化背景下,宿舍安排上大多属于随机组合。文化背景、经济条件、生活习惯、性情特征难免“先天不匹配”。虽然每个房间只住2~4人,住宿条件有极大改善,但人际选择性降低,无论喜欢不喜欢,是否处得来都不得不去适应,牵涉精力,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由于人少,宿舍内部一旦出现问题,没有积极正面的中介因素介入,难以调和,使得改善氛围的周期加长。
  2.公寓管理模式尚未成熟。自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费用进行改革后,学校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转化成为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知识、生活服务,尽量满足学生合理要求的服务者。但学校对这种角色的转换反映相对滞后,后勤管理社会化,削弱了学校管理的直接责任,使学校综合管理出现了不少问题。
  3.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是引起人际矛盾的重要因素。现代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需求极为强烈。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学生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带有较多的理想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多以理想色彩看待交往,同时也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如:有些学生对人际交往质量期望值高,对公寓室友的行为过分敏感,容易产生误会和摩擦;有些学生不擅言辞、也不屑取得他人的理解,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引起室友的反感,人际关系也就会出现问题。
  
  (二)大学生公寓人际关系改进策略
  
  1.多方合作,完善后勤管理体制。学生公寓管理者,要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除把基础设备和外部环境等硬件设施建设好以外,还应努力建立完善的软件设施。学生管理部门要派辅导员进驻公寓,参与公寓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服务意识;公寓后勤机构必须改变单纯负责事务性工作的习惯,采用科学、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参与公寓管理,营造良好氛围。学校与后勤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统一管理措施的口径,严格执行。坚持公寓管理规范性,强调管理手段人性化,是大学生公寓管理的基本要素和途径。
  2.合理布局,改善物理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任何心理问题的产生,都与特定“问题空间”相联系。大学生的心理断乳还没有完成,依赖、依附的心理还比较严重。较小寝室人际选择余地也相对变小,难以对增加人际关系亲密度起到作用。在新的公寓条件下,水、电等费用都分开支付,也给同学间带来了一定的隔阂。所以,调整寝室的物理环境,尽量避免单数构成寝室,适当扩大寝室的容量,优化公寓楼的服务设施,营造交流空间等,都能对改善人际关系起到一定作用。
  3.加强人际关系能力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学校物质条件与公寓硬环境良好与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学校要在学生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区,要在日常教育中贯穿心理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在公寓中处理好各种人际摩擦,塑造健康向上心理的软环境、建立科学的心理预测系统、建立完善的心理服务机构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问题是需要学校重视的问题。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阵地,在这个特殊环境里,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特点鲜明。学校可以通过以上举措,用实践来验证各种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努力改善环境,提高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切实改善学生生活软环境,使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参考文献:
  [1]陆静斐,蔡慧,黄乙阳.新公寓带来新变化—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解读[EB/OL]. http://www.sconline.com.cn四川在线,2003,5.
  [2]刘翔平.学校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3]江光荣等.选择与成长—大学生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