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心理探析及教育调适

作者:吕占京




   [摘 要]考试舞弊不仅影响老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还影响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影响教学改革、诚信教育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不利于新时期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此,笔者认为可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考试机制、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加以调适。
   [关键词]大学生 作弊 心理 调适
  
  考试舞弊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真实性、良好的校风学风、教学改革,诚信教育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利于新时期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的心理探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是心理的外部表现,意识支配下的行为都有内在的心理成因。所以,要探讨大学生考试舞弊的现象,就必须从心理层面来加以分析。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的心理成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吃亏和失衡心理的交织。有些学生在以前的考试中,可以坚守自己诚实、诚信的道德底线,考出真实成绩。但当他看到那些平时不学习、不努力的同学,考试通过舞弊取得了比自己好的成绩,奖学金、评优评先等各类荣誉也接踵而至时,内心就会感到不公平。不平衡的心理与强烈的吃亏心理交织在一起,进而加入到考试舞弊的队伍之中。
  2.虚荣和自卑心理并存。在现行教育评估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决定一切。它会影响一个人的综合评价,包括评优、评先、政治进步、毕业就业等,还会因此影响社会对学生的认同和价值定位。为此,许多学业优秀的学生,为了能守住自己的“阵地”,也不得不加入到舞弊的队伍中;那些平时学习不用心、特别是面临留级、退学的学生,由于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从而不可避免地走上考试舞弊的道路。
  3.侥幸和投机心理作怪。相当一部分学生跨入大学门槛后,没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现行的学习、生活和中学时代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于是,学习动机开始倾斜,吃喝玩乐,不思进取。考试时,又不愿承认自己在新的学习阶段的失败,就想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坐享其成。一旦作弊成功,就产生了自我慰籍或侥幸心理,在以后的考试中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侥幸和投机心理,促使其再次舞弊。
  4.攀比和麻木心理的冲突。学校多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对于某些学生来说,选择结果比过程更重要,为了结果他们甚至不择手段。特别是有些学生干部、班级骨干,为了获得各种荣誉和评优评先,就采用作弊的手段来满足自己的功利心。舞弊本是忌讳别人知道的事情,但当它被拿到大庭广众下议论、对此形成麻木不仁的心理趋势时,甚至会被视为炫耀的资本或者能力的象征,考试舞弊就不再是令人羞于启齿的污点,而成了群体存在的共性了。
  
  (二)大学生作弊现象的教育调适
  
  1.调适教育理念。
  (1)端正校风,优化学风,狠抓考风。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要从根本上端正校风,优化学风,狠抓考风,才能把舞弊现象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严肃的考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学风的具体体现。良好的学风是校风建设的基础。认真组织好各类考试,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狠抓考风建设,一要制定更为科学的考试制度,实行教考分离;二要严肃考试纪律,对违纪舞弊的学生和违纪的监考教师及时处理,对优秀学生给予奖学金和各类荣誉上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违纪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警示不良行为;教师要正确处理 “管理”和“引导”的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他律”转化为“自律”。
  (2)提升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儿女历来尊崇的道德规范,也是当今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准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诚实守信这一传统美德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高校应把“诚信教育”放在大学生品德教育的首位。要深入开展诚信道德意识教育,把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积极为大学生创造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条件,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说教的授课方式,而采取典型事例分析、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等多种授课形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学校社团、勤工俭学、团日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等活动为载体,实施人生、职业生涯导航,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感悟、体验和理解诚信,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自主人格、责任能力等品质。提升诚信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要真正把诚信教育落到实处,就要从具体形式上加以改进。可以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并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组织发展、就业推荐、继续深造等联系起来。通过诚信档案的建立,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要求,督促学生以“诚信为本”,做有诚信之人,坚定“我可以不舞弊”的信念。
  (3)加强道德底线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主要靠自律,因此,要把客观的外在要求内化为自己的信念、需要,做到在无人监督、无人要求的情况下,也能恪守自己的信念、信仰,抑恶扬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对考试舞弊现象,各学校都以各种规定和制度来竭力遏阻,但最终却治标不治本,舞弊现象反而愈演愈烈。追其原因,是社会道德风气和个人道德素质在起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撞击他们心理。道德修养差的人,一旦面临利与义的矛盾,就容易突破道德底线,奏出不和谐的弦律。学生只有守住道德底线,考试才会显现应有的作用,校园才会和谐。通过道德底线教育可以使人“修身正心”,强化“我不愿意舞弊”的意志。
  2.调适教育内容。
  (1)重过程轻结果。大学教育并不要求学生能产生具有理论价值或社会效益的成果,也不是让学生成为盛放知识的容器,而是培养他们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了解研究的基本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高校教育应当侧重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而不能以最终成果论成败。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选择学习方向和内容,这样才有利于充分展示学习潜力。高校教育应当重视实际应用,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也是高教目的之一。
  (2)评价手段的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书面材料的评价和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但以定性评价为主。学习成果评价可通过作品展示、报告会、答辩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结论以质的描述为主,也可以评定等级。新时期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新课程评价观彻底改变量化评价统一天下的局面,将“质的评价”作为基本方法,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进行评价。
  3.调适考试机制。
  (1)考试内容客观化。科学的考试内容才能真正发挥考试的检测、反馈和诊断功能,加大评分的公正性,增加客观性试题,保证试题难度系数的稳定,覆盖面要宽要广等。
  (2)考试方法科学化。用多层次的考试方法替代过去单一的考试方法,素质教育所要求的能力测试只用笔试是无法完成的,如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如采取口试的形式,学生有新鲜感,教师也能更及时、准确地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便于指导教学,因材施教;此外,还便于发挥学生特长,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除了笔试之外,还有操作演示考试、个别考试、团体考试等。
  (3)考试形式标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考试,有利于为教学服务。标准化考试是以系统的、科学的形式组织考试。从试题编制、实测过程、评分记分到分数形成与解释等,都要有严格的统一标准,对误差也要进行严格地控制,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考试。
  4.用心理健康教育调适。大学生考试舞弊心理,是认知失调的表现。这些认知偏差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调适。利用心理聊吧、网络讨论、现身说法、情感沟通等方式,使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舞弊的坏处,加强实际训练,锻炼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从而在心理上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总之,要从心理层面上来分析大学生的考试舞弊行为,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