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中职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

作者:陈晓涛




   [摘 要]本文根据目前中职生的数学学习现状,面向全体学生,分层不分班,试行分层递进,异步教学。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职数学 分层教学 实践
  
  分层教学,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和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手段。目前中职生的数学基础整体较差且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成了职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鉴于此,我在本校的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实践。
  
  (一)学生分层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就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我在接手新班级时,便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测验,然后按照测验成绩划分层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为优秀生,约占全班人数的25%;B为中等生,约占全班人数的50%;C为学习困难的学生,约占25%。这种层次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每次测验后都会根据成绩重新分层(A层的最后三名学生降为B层,B层的前三名学生升为A层;B层的最后三名学生降为C层,C层的前三名学生升为B层),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
  
  (二)备课分层
  
  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备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以及教学方法的确定都要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的高低应有不同要求;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效率、课堂容量有不同要求;对学生认识、理解能力的不同,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课后作业也有不同的质的要求。总之,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个别学生。每一节课,既要突出基础知识,让C层次的学生“吃得下”,B层次的学生“吃得好”,又要有开放型题目以拓展知识,让A层次的学生“吃得饱”。
  
  (三)授课分层
  
  分层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环就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课堂讲授同一教材内容时,要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程度施教。可分为两个时段:第一时段讲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方法,需全班同学掌握;第二时段主要讲基础知识间的综合应用和灵活应用,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以《函数的单调性》为例,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由函数图象的上升或下降来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函数的图象从而归纳出增函数和减函数的定义,然后讲解教材中的例题。要求全班同学都能根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写出函数的单调区间;要求B层学生能运用增函数和减函数的定义判断函数的单调性;要求A层学生要掌握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包括图象法、定义法,两个增(减)函数的和仍为增(减)函数,一个增(减)函数与一个减(增)函数的差是增(减)函数。
  设计练习题时一般也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一般要求A层学生做中、高档题,B层学生做中档题,努力做高档题;C层学生做低档题,争取做中档题。如果低层次的学生做对高层次的题目,证明他进步了,我会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高层次的学生只能做低一层次的题目,说明他退步了,要指出不足,并帮助他找出原因。
  此外,课堂提问对分层教学来说也是一门艺术。通过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可检查不同层次的同学对本层知识掌握的程度。
  
  (四)作业分层
  
  课外作业的完成质量是对课堂效率的最好检验。C层次的学生作业以基础题为主;B层次的学生除完成C层次学生的作业外,增加有点梯度、多一点设问的题目;A层次的学生可不做C层次学生的作业,但要完成B层次学生的作业,同时增加一道有拓展性、需融会贯通的题。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做一做高层次的题目。还要对学生进行跟踪且分类指导,特别是个别指导。批改作业时,多关注低层次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五)测验分层
  
  每个单元结束后都要测验,测验题的设计分三个层次,C卷为基础题,B卷有三道稍难的题目,A卷含两道开放型题目。测验的满分都是100分:C层次的学生完成C卷为满分;B层次的学生完成C卷为70分,再完成B卷为满分;A层次的学生完成B、C两卷为80分,再完成A卷为满分。测试后要及时分析试卷,分层讲评,查漏补缺,及时给学生“升降级”。我要求A层学生尽可能尽善尽美,B、C层学生努力向高层递进。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比作悬在不同高度的桃子,让各层学生都能跳起来摘到桃子,使他们都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增长知识和技能。
  通过一年的分层教学实践,我深有体会:分层教学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因而必须使教学要求适合每一层次学生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与自信,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习心理,能对学生的“个体差别”做到有的放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分层教学还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这样,教师的“导”适应了学生的“学”,也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成绩也就自然提高了。我所任教的2005级两个实验班在期终联考中,合格率分别为75%和78.6%,优秀率(80分以上)都为42.8%,在本校同年级12个班中名列前茅。两个实验班共112人,基础题基本上过关。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法确实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但教学分层较难掌握,考试分层命题及评价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今后的中职数学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