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加强选修课建设 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作者:雷振德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自2006年以来,笔者借鉴培训学生干部的实践经验,申请开设了一门30学时的选修课,名为《团队组织与管理》。由于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教学内容自主开发、采用体验式培训教学法等原因,这门选修课一推出就深受学生喜爱,成为了我院最受学生欢迎的品牌选修课程之一。
  
  (一)开课背景与课程定位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强调: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实践,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也就是说,素质和能力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只有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手段,教学的这一根本目的才能实现。
  在现代社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态势更加明显。社会发展要求劳动者具备跨岗位和跨职业的本领以及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不断适应劳动市场变化的本领。这些要求促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或者说,基于“够用”为原则的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因此,开设选修课成为高职院校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这里讨论的选修课不是“学分制”意义上的选修课,而是那些为了加强大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选修课程。
  团队精神是近几年比较流行而且受到重视的一个概念。何谓团队?怎样组织与管理一支优秀的团队?这是许多同学尤其是学生干部非常感兴趣的课题,因为学生干部已经承担了班级或学生会等团队的某些职责,却往往不知道如何开展工作。于是,初衷为面向各类学生干部的《团队组织与管理》课程,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开设一门课程,首先必须回答的主导问题就是:通过该门课程可以实现什么目标?应该传授哪些知识、技能以及怎样传授?这是一门新开的、学时少的选修课,所以它的教学目标定位非常重要。笔者在进行课程准备时,希望不囿于现成的某种教材或者是仅给学生灌输一点知识而已,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某些意识,包括团队意识、合作意识、管理意识、沟通意识等,这是一种态度的学习。此外,为了回避空洞的说教和理论,还尽量采用不拘泥于形式的互动和讨论,运用课堂活动和实际案例使课程深入浅出,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实践,不断领悟、改进和提高。
  
  (二)教学内容开发与设计
  
  课程开发有两个基本要素:即内容的选择和排序。学生在选修课程时,往往认为不感兴趣的课程就是没有用的。要开办一门新的选修课时首先就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开设《团队组织与管理》选修课应该讲什么?应该怎么讲?就成了笔者最关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了以下措施:
  首先,要避免从概念入手,还要回避系统性。于是,笔者结合学生的实际提炼了八个方面的专题内容编写成讲义,这是基于教学内容的思考。笔者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远比掌握一些概念重要。所以力求把团队组织与管理的基本技巧、适用方法融入到这些专题中,介绍给学生。
  其次,选择以学生课堂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即把《团队组织与管理》开成准活动课程,这是基于教学方法的思考。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通过参与课堂活动、交流讨论,达到领悟和提高的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分述如下:
  1.融入团队。结合第一次课,以“国王与天使”、“自我介绍”、“组建小组”三个课堂小活动,让全体成员尽快融入团队、进入角色。使学生在获得破冰体验后,再进一步了解团队概念、团队发展的四个阶段、优秀团队具备的特征等。
  2.建立互信。先由全班同学合作完成两个课堂小活动:“搭桥”和“背摔”;再组织学生分组交流活动的感受,体会自信与互信的重要性,从而认识到要做好团队组织与管理首先就要从信任开始;最后,引导学生树立团队意识: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要学会建立互信和自信。
  3.合作第一。通过“创意回答”、“踩报纸”两个小组竞争的课堂活动和多个寓言小故事,揭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结合木桶理论和米格-25效应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并讨论如何与人合作,以获得团队建设的重要启示: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4.团队精神。从蚂蚁军团的故事,引出蚂蚁精神,再引出团队精神。在如何培养团队精神的讨论中给出小结:无论是团队成员还是团队主管,都要学会适应,心中始终装着团队,学会宽容、高调做事而低调做人,从而自觉培养团队精神。
  5.领悟管理。从介绍“乘5规则”入手,进而解读中国传统管理的指导思想及其在当今社会的运用,理解并熟悉团队管理的朴素经验和团队管理招式,了解一些经典的管理定律。引导学生感悟:没有最好的管理,只有最适合的管理。
  6.学会沟通。引入“传闲话”游戏和几个小故事,让学生明白,成功的团队离不开沟通,管理的责任就是沟通。再通过沟通案例,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清除沟通的人为障碍、学会积极倾听、善于用眼睛去沟通、注意积极反馈、不要吝啬你的掌声等。
  7.策划在先。从“找怀表”的故事,引出“策划在先”的课题,让学生明白策划之于团队组织和管理的重要性:策划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策划是万万不能的。通过案例解读和欣赏,让学生总结并掌握基本的策划技巧,并策划出“外展训练”的活动方案。
  8.经验共享。通过“我的经验”、“自豪的事情”、“提供赞美”、“国王与天使”这四个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在团队中学会发现自己和别人的能力及长处,学会关心他人和赞美他人,学会体验并共享他人的经验和技能。
  此外,还设计了外展训练活动。以“信任传递”等为重点内容,让学生在户外活动中获得团队合作与管理的深刻体验;通过在活动中身体的接触和思想的碰撞,实现同学间情感的沟通,增进团队信任和友谊。从而把课程推向高潮,也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
  总之,层层递进和相互关联的八个专题解决了“讲什么”的问题。同时,组织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体验、在交流讨论中领悟,则回答了“怎么讲”的问题。
  
  (三)教学实践与探索
  
  只有课程定位准确,内容精彩、有吸引力的教师才会受到欢迎。因此,必须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学探索,笔者大胆而坚决地采用了体验式培训教学法,即每一次课都围绕一个专题进行培训,每一次培训都从游戏或活动开始,尽量提供身边的真实案例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在组织学生交流并获得一些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然后再很自然地引出团队组织与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技巧、适用方法等内容。同时,还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诸如就业教育、情商教育、审美教育、安全教育等内容。如以下教学片断:
  今天这次课我们首先来做一个 “经验共享”的小活动。活动步骤与要求是:A.老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小纸条,请大家在纸条上写上一个困扰自己的问题;B.大家将写好问题的纸条揉成团再投入到这个透明的大杯子中;C.请各小组组长从杯子中随手抽出一个纸团(可以一次抽出几个纸团),并分别在小组内公布纸条上的问题;D.各小组组长再组织小组成员谈自己的解决办法,最后总结出小组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帮助被困扰的同学;E.各小组选派一个代表向大家汇报所抽到的问题和小组解决问题的办法;F.如果问题提供者愿意露面的话,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谈谈别人提供的办法是否对自己有帮助或启示;G.要求整个活动过程控制在20~25分钟以内。
  活动完成后教师进行小结: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很棒的问题解决方法,这是他们从生活中积累的经验,但他们很少主动提出来。作为团队主管就要做好挖掘隐藏在团队的智慧的工作。这也是团队合作的典型例子。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小组通过沟通与交流后共同提出来的。刚才小组同学积极发言,大家都非常乐意提供自己的方法,有很多是非常有效的,很好!说明大家愿意帮助别人,具有合作精神。同时,我们更要学会共享他人的经验。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