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独立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作者:周 弘




   [摘 要]我国大学体育课程在“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及“终身体育”的思想指导下,特别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已成为高校体育最为关注的论题。本文尝试通过分析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发展现状,探索我国独立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 独立学院 发展趋势
  
  体育是高等教育中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一定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体育在培养新一代青少年工作中的功能十分肯定与重视。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应深化教学改革,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体育课程向科学化、现代化发展。
  
  (一)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分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个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机构)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截至2006年5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三百多所。
  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依靠社会力量的投资。独立学院招收学生的性格特征有别于公办高校学生,主要特点有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文化基础相对较差;理想目标远大,毅力较差;独立意识较强,自我管理能力较差;个性张扬,自信心不足等。
  独立学院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必须体现其特殊性,展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与满足,充分体现体育课程的价值与功能,从而为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奠定良好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基础。
  
  (二)独立学院体育教育现状
  
  1.体育场地设施的基本情况。目前独立学院中硬件设施参差不齐,场地建设比较差,运动场馆设施明显不足,均达不到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运动场地设施的C级指标(生均面积≥3平方米)。
  2.体育师资队伍结构状况。独立学院虽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师资队伍,但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年龄层次不合理,业务水平偏低,理论水平不高,教学经验不足;获得深造的机会少,积极性不高;专职教师数量少。由此,教学科研工作进展十分缓慢,难度也较大。
  3.体育教学状况分析。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开展,都基本沿袭公办高校的传统模式: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程,二年级开设选项课。
  
  4.学生的反映。经调查发现,独立院校中有1/3的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近1/4的学生不感兴趣,而另外还有一半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可见,体育课的教学尚不能达到学生的喜爱程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教学内容可选择面窄、师资缺乏、体育场地设施欠缺、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体育经费不足、学校领导不够重视等。
  
   (三)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
  
  上个世纪末,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思想及“终身体育”的思想的指引下,全国高校开始着手对大学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改革成果显著,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后的课程理念、课程指导思想、课程内容与评价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使学生更有自主性地进行体育学习,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体育课程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四)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独立学院从发展办学规模逐步到发展办学质量,办学资金也慢慢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等都有所提高,体育教学模式也逐渐向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转换。
  
  大学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取代独立学院体育课程的现实意义:
  (1)实现大学体育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改革发展模式是按照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进行合理构建,是遵循素质教育、健康教育、创新教育、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要求,使得大学体育更具发展的生命力,进而实现大学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与时俱进,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公正精神、进取精神和开拓能力;培养学生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个人能力充满信心,促使思维开拓;培养学生长期的、不懈追求的价值观。
  (3)为独立院校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大学体育俱乐部的建立目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而是为了体育教学的需求。在俱乐部合理的经营模式下,可以解决软硬件维护、对外竞赛等体育活动中的一些资金问题。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竞赛,还可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实现体育课程改革是独立学院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教师、学校和社会三方合作,这是一条既充满希望又布满困难的道路。
  
  (五)实现独立学院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构建
  
  1.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的特征。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是一种融国外大学体育俱乐部活动与国内传统体育教学两种特色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它尊重大学生的个性,体现了自身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实现了体育教学目标的更新。从教育模式具体来讲,各项特征如表3所示。
  
  2.实现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步骤。
  (1)提高社会各届对体育的认识。通过几个方面逐步提高学校对体育的认识和学生的兴趣:开设体育理论选修课,如体育文化欣赏、奥林匹克历史等;在学生与教职工中多开展丰富有益的体育活动与竞赛;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开设多项体育俱乐部。
  (2)增强软硬件建设,合理引进老中青年教师,使年龄层次呈梯状分布。支持教师深造,要求教师由一专多能逐步转为专项能力强。
  (3)循序渐近地提高学生选课的自主性,能够自由选择项目和教师。将俱乐部的活动与体育课相融合,实现俱乐部活动与体育成绩挂钩,直至全部转为俱乐部模式。
  (4)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具体构建。根据学校体育资源,开展多种单项俱乐部,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各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俱乐部有各自的章程,规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每个学生须交纳合理的会费。各单项俱乐部可划分成大球类、小球类、田径类、艺术类、健康保健类、民族传统类、野外生存类等群项俱乐部。为保证体育俱乐部正常运行,对会员活动、俱乐部教练员、俱乐部联盟等构成体系进行相应的管理规定。
   3.体育俱乐部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经过教练员培训,根据专项业务技术技能和个人能力等,有突出成绩的可以成为俱乐部的主教练、教练员,其他则转化为俱乐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教练员必须有相应的资质,不能胜任者可淘汰,或者再进修,再提高,再上岗,形成一个良好的教练员培训机制;对作为教练员的教师要求应更加严格,必须具备指导、训练、有效诊断等专项能力,保证各单项俱乐部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还需具备与时俱进的服务思想观念,以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技术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专项技术指导能力,负责安全检查,保障器材、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场地布置,辅助俱乐部的各项活动;而管理人员则要统筹全局,具有管理能力,了解相关专项,负责俱乐部各个环节的良性运作和各项活动的组织安排。
  
  (六)结论
  
  实现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应合理过渡,规范管理,提高学校对体育的认识,加大硬件的投入,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使学校体育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应围绕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避免大学体育课程重复中学体育教育、影响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结构体系等一系列弊端。独立学院体育课程改革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体育教育体制改革的适应性,独立学院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完善体育课程改革的需求平台,发展体育俱乐部模式的体育教学形式,合理利用资源,满足学生需求,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的发展应该突出自己的专项,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项业务技术、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指导、训练的水平,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以适应体育课程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