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加强技能训练 强化能力培养 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郭矿生




  素质教育是教育界的新趋势,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主流。它关注人的发展,有其特定的现代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学基础。实践证明,它是全面发展教育在现代的丰富与发展。然而,当前却有不少人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由此导致教育观念混乱,不仅曲解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而且将教育实践引入误区。素质教育的内涵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发展,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崇高的思想品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完善的智能结构、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全的身体素质,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也是课堂。因此,学校及教师必须使“三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发展学生的个性、灵性与人格,通过强化能力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以达到职业学校培养目标。
  
  (一)更新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越来越完善,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已被确定为生产第一线劳动者,这样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要完全由原来学历教育上转到职业技能教育上,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要围绕培养既懂一定理论又能动手操作的“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而进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劳动者。
  
  (二)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强化技能训练要求
  
  国家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明确提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总培养目标。这四项素质中,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个性健康发展等已被《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所肯定。在技能训练中应强调建立目标体系。学校应制定一套技能训练改革方案。该方案将总目标分解为一、二、三个年级的三个阶段培养目标。各阶段目标分解到学科,制定技能训练各学科的教学目标,各学科课程又把学科目标分解到各个训练课题,制定具体任务,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技能训练的目标系统。
  
  (三)适应社会发展,优化课程结构
  
  21世纪是一个既相互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复杂而多变的世纪。21世纪不仅要求年轻一代具有崇高的理想,有广阔的胸怀和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应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实践证明知识面越狭窄,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对素质教育中技能训练的课程加大改革力度,在保证基础学科教学的前提下,开足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以使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素质。如计算机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设计能力。但在确定选修课程时应注意:确定选修课程,必须充分调研;确定选修课程,要有超前意识。
  
  (四)选好实习基地,优化教育环境
  
  环境教育在人的后天教育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而高标准、高起点的实习基地必将对人的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好的实习基地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强化专业技能的培训,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我们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强化技能训练,提高服务水平,按月考核,奖勤罚懒。学生对照有关形象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怕苦、怕累、怕做错事情,到有职责感、光荣感,工作细致,一丝不苟。学生的素质有了全面的提高,我校受到了各部门的称赞,并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
  
  (五)强化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群体。近年来,新分配的实习指导教师有部分人对技能知之甚少,而学校培养学生要有水平。可见,“教”与“学”的矛盾,“教者”是主要方面。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总是笔者认为: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规定凡师资班大学生必须持有劳动部门认可的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第二,分配到基层的实习指导教师,技术级别跟工资利益挂钩,限期达到中级工以上水平;第三,要定期选派实习教师到企业进修,及时跟踪了解现代化大生产对人员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以此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部分。
  
  (六)结合学生实际,加强针对性教学
  
  目前中职学校所招学生大多素质较差,且学习基础层次不齐,加上各人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各不相同,而教师授课又是从学生的平均情况出发施以相同的教学,因此学生的个体差异难以兼顾,这样学生的成绩差异就会越来越大,而加强课外辅导对贯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提高教学质量就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同一个教学班里,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即全班采用不同的进度进行教学,基础差不多的同学采用相同的进度,对基础特别差的学生还可以采取单独辅导的形式,帮助其尽可能接受讲授的内容。
  
  (七)强化全程管理,保证素质提高
  
  实训部门要加强对技能训练全程管理。一是要加强对训练计划及过程的管理,二是要加强对训练水平的评价,三是要开展技能训练的教研活动,四是要加强对校外实习情况的检查,五是要组织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的技术等级考核。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技能水平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