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弘扬民族文化 大力开展成语教学

作者:周美娜




  [摘要]目前,中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使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令人担忧。因此,加强成语教学刻不容缓,笔者论述了成语教学的必要性、成语教学的方法及对当前成语教学的思考,旨在弘扬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成语教学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字中的一朵奇葩,如高山之巅的朵朵雪莲,如漆黑夜幕中的颗颗繁星,如浩瀚大海中的朵朵浪花,他们是如此珍贵,如此炫目,如此富有生命的活力。
  什么叫成语?成语是一种相传习用,意义上整体化、结构上定型化,且具有书面色彩的固定短语。通俗地说,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
  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意义,正确使用成语来表情达意,使之接受、喜爱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个语文教师职责所在。现在社会高速发展,汉语言受到一定冲击,学生不能正确理解、使用成语的现象令人堪忧,这种现象折射出成语教学刻不容缓。笔者将对成语教学的必要性,成语教学的方法及对当前成语教学的思考作相关论述。
  
  (一)成语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成语是中华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如:神话语言(“愚公移山”等)、历史故
  事(“围魏救赵”等)、诗文语句(“一鼓作气”等)、口头俗语(“三长两短”等)等。令人感喟的是,当网络词汇大量地走进人们的生活,外语成为人们求职的敲门砖,还有多少人会以说成语感到骄傲呢?现实中,不分成语的感情色彩、性别对象、谦敬之别滥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成语被改头换面用于各类广告。如某服装店的店名为“衣衣不舍”(应为“依依不舍”);像面包广告的“追求领鲜”;杀蚊的蚊香,是“默默无蚊”,止咳的糖浆,是“咳不容缓”……这种对成语的改装移植宣传,影响着青少年,尤其是幼儿,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对成语的理解、使用感受到迷茫。针对这种现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母语在青少年中的任承将受到极坏的影响。
  面对新环境下成语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对成语的认知、识记和积累是很不够的,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不强。学生暴露的问题警示我们,规范的成语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刻不容缓。
  
  (二)成语教学的方法
  
  1.成语教学的突破点——挖掘古文中成语教学的资源。很多成语出自经典古书。据统计,出自《诗经》的成语有177条,出自《论语》的成语有173条,出自《孟子》的成语有136条,出自“春秋三传”的成语有255条,还有出自《庄子》、《史记》、《汉书》、唐诗、宋词等等,太多太多。被选入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作品,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成语,如:苏轼《赤壁赋》中的“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沧海一粟”、“正襟危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杯盘狼藉(藉)”;司马迁《鸿门宴》中的:“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劳苦功高”、“竖子不足与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门庭若市”;荀子《劝学》中的青出于蓝、“积土成山”、“锲而不舍”;庄子《秋水》“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曹刿论战》“一鼓作气”,等等,不胜枚举。如此巨大的成语资源,扩展了老师讲述空间,在讲授不仅要讲古代语法常识、各种词性的使用,更要追溯词源,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精髓,使学生对成语的理解不仅限于表层。
  成语是古代汉语的演进,是古代语法宝典,它保留了古汉语的语法特点。如宾语前置,有“惟命是从”、“惟利是图”、“马首是瞻”;词类活用,有“衣锦还乡”(“衣”是名词动用)、“披坚执锐”(“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祸国殃民”(“祸”、“殃”是使动)、“不耻下问”(“耻”是意动)、“虎踞龙盘”、“烟消云散”、“风餐露宿”(“虎”、“龙”、“烟”、“云”“风”、“露”名词作状语);状语后置,有“嗤之以鼻”、“重于泰山”;成分省略,有“逍遥法外”、“盲人瞎马”;互文,有“善男信女”“拐弯抹角”……成语教学正是利用古汉语语境教学 ,可谓一举多得。
  传统的成语教学方法缺少成语存在的环境和氛围,而在古文教学中穿插成语教学可谓标本兼治,解决了成语中的思想和内涵,加深了成语的理解。所以,挖掘古文中的成语资源对学生学习成语极为有效。
  2.学习成语的其他方法。学习成语要注意积累,加强书写和对读音的训练,可组织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课后尽可能多地接触成语。如:让每个学生在课前收集一则成语,请一个学生上课前将收集的成语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朗读这些成语,把它记在书的扉页上,学期结束,学生就有一本熟悉的属于自己的小小的成语词典了。作文课上,老师鼓励学生利用小词典正确使用成语。这样使从学生在自己编制的小词典中快乐地获取知识。
  另外,还可开展成语小故事演讲、成语接龙、成语谜语、成语对联等游戏活动,激励同学们积累成语交流中有效地运用成语。一些成语教学现象的反思。
  可喜的是,成语积极传承已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辨析成语已被列入高考“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项目中。但是,在实施中,教师常常把梳理好的成语材料印发给学生去背,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应付考试,这样做只能使学生今天记了明天忘,没有起到理解、掌握、应用成语的目的。成语教学是语言文字是的传承、历史的延续;汉语成语简练而意蕴丰富,教学中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学生懂得成语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成语积累好似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珍惜、爱护母语,让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