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重构

作者:周 军 杨季夫




  [摘要]从培养应用会计人才的目标出发,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形成以五大模块为主体的“模块式”体系,形成以三项技能为核心的“技能化”体系。为此,必须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精品核心课程建设等方面实施配套改革。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理论教学体系 重构
  
  (一)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课程的设置是理论教学体系的具体表现,理论教学体系构建,必须牢牢抓住课程设置与建设。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以培养会计技能型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为保证这一课程体系改革目标的实现,我们课题组认为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课程目标的职业性原则。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按就业岗位所需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要遵照国家劳动、人事部门对会计的职业标准,将国家对会计人员的从业标准融人我们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毕业即就业创造必要的条件。
  2.课程结构的模块式原则。课程的设置要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要形成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功能模块;要以能力为中心构建会计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在会计信息的处理、加工、分析和运用等方面能力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首先要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来设置课程,把课程体系构成的能力组合成不同的单元模块,突出应用性;其次要将会计知识水平与会计职业技能结合起来,增强职业技能的适应性,使知识量能转化为职业技能;最后要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拓展,强化能力水平的渗透性,让知识和能力“迁移可用”。
  3.课程体系的多角化原则。就是课程的设置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展学生的相关技能,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选择课程。坚持开放性原则,为学生提供较宽广的知识背景,让学生能自主选择多学科、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能够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素质的选修课程。
  4.课程内容的精而实原则。要对原有课程重新进行内容的融合、叠加、拆分和渗透,删除不必要的交叉和脱离实际的内容、增加与需求相适应的内容。将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成一种“有效、实用”的新型单元模块,在确保教学目标职业化的前提下,实施课程内容的整合,将知识与技能组成灵活的教学单元,以提高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二)理论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按照职业要求和教学规律,结合专业技能、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我们课题组从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两个方面着手:
  1.重组理论教学模块,搭建能力素质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整合理论教学内容,改变原有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构建体系,形成“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内容分为“两种类型、五大模块”,即基本素质类、专业素质类;基本素质类的政治人文体育模块、基础知识及信息模块,专业素质类的专业素质基础模块、专业素质技能模块和专业素质拓展模块构成。依照这种体系教学,使学生达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2.改革专业课程设计,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了体现高职的职业性特点,在专业素质理论教学上,改学科课程模式为岗位课程模式,形成“技能化”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以技能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技能的运用为主线,培养并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能力。
  
  (三)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内容构建
  
  高职教育的课程应该坚持职业性、应用性、实践性,真正摆脱传统的学科教育束缚,以培养技能应用能力为主,构建高职理论教学课程新框架;根据“基础充实、理论够用、以实为本、以能为主”的原则,以会计岗位为基础来构建“模块式”会计理论教学体系。
  1.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与构建,强调理论教学为实际应用服务,以“必需、够用”为度,创新课程模式,调整课程比重。
  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打破会计专业既有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组合模式,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两种类型、五大模块”的新的模块式教学;将会计专业的全部课程分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两大类型:基本素质类课程由思政与法律、就业指导、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课程组成;专业素质类课程由会计核算基础、经济学原理、经济法概论、统计学原理、出纳实务、往来会计实务、供应链会计实务纳税策划等课程及若干选取修课程组成。课程设置可增加课程门类、降低单门课时,增加管理课程、人文社会课程和基本素质训练课程,培养懂技能、善管理的会计人才,以符合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综合能力的要求。
  调整课程结构比重:原有的三段式的课程组合模式,会计专业基础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新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调整了课程结构比重,以“必需、够用”为度,压缩基本素质类课程,将公共课的比重控制在35%以下,增加技能课和专业实践性课,突出会计业务的实践。专业技能课学时调至专业素质课程学时的45%左右;实践性教学学时调至整个教学学时的50%。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比重,实习、实训、实验和设计等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有了新进展,培养和强化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和技术能力,形成基本的会计专业技能。
  2.对会计专业的专业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理论教学要以“有效、实用”为度,专业课要以突出技能培养为主。在课程设置中坚持以能力为本,围绕职业技能开发课程,把原有的学科课程体系转化为岗位课程体系,改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将学生所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分成三个部分:基础技能、岗位技能和综合(拓展)技能,形成专业领域的课程体系。
  所谓“基础技能”是学生从事会计专业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属专业共性技能;“岗位技能”是为缩短学生的从业适应期,按照学生岗位需求而设计的专业技能,属专业方向性技能;“综合(拓展)技能”是为提升学生专业后续能力的发展或实现自我的拓展能力。在专业素质课程中,将这三项技能的设计与会计执业标准接轨,建立起职业技能模块体系,能较好地体现会计职业资格的要求。
  我们课题组设置了专业理论教学的课程体系图,如下图所示。
  
  新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是以技能培养为核心,探索培养学生岗位意识与相应的实践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的分层会计理论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第二层次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第三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拓展)技能,层层递进,达到专业培养目标。
  对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设置,我们本着“必需、够用、有效、实用”的原则,按照“基础充实、理论够用、以实为本、以能为主”的要求,对课程进行的全新的改革与调整,希望通过改革与调整,达到创新教学环节、改善教学组织、优化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四)与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相关的几个问题
  
  会计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它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改革的深人,还将引发系列相关问题的变革:
  1.教材建设方面。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也是课程建设的重点。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根据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处理好基础与应用、知识与技能、继承与创新等关系,通过延伸与拓展、交叉与综合、分化和发展等方式开发会计专业职业技能课程或课程群。根据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内容,围绕能力培养核心,我们急需开发出包括《出纳实务》、《往来会计》、《供应链会计》、《成本会计》和《主管会计》等课程在内的岗位教材,以“技能包”的形式,推出会计专业教学改革。
  2.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是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技能的确定、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都离不开教师。我们课题组认为:为了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顺利进行,应组建课程建设小组,实行责任制,由课程负责人组织制定并主持实施课程的改革规划,组织制定或修订课程实施方案并进行相应的教改和教研活动。同时成立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负责职业技能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形成相对稳定课程教学与教研队伍。
  3.精品核心课程建设方面。精品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示范性课程,核心课程是课程体系中的主体性课程。优化核心课程、创建精品课程,是会计专业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我们课题组认为:应该在专业素质的三大模块建设中,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并根据课程的基础要求和多层次发展性要求,确定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职业技能课程完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