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探索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作者:赵珊珊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许多教师面对新的教学方式感到束手无策。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在新的课程观下重新认识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将引发一场教育的重组活动,在这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师,教师也因此成了课程改革的核心,也关系到整个课程改革的成败。
  
  (一)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新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1.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新课程实施以来,教育理论课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人们所重视,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等理论课程,直接丰富着教师的头脑,并且对教师的教学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单单熟悉自己所教的学科知识还远远不够。仅有钢琴、声乐、乐理等音乐专业知识的教师根本无法完成新教材的要求。因为新的教材集中体现了课程改革“学生发展本位”的核心理念,不再是过去重知识轻技能的组合方式了。过去的音乐教师只要能弹琴,会唱歌,会识谱就能够胜任了,而现在的音乐教师要想真正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必须将已有的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建立完整的教师专业素质。由此看来要完成教学目标,教师专业化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2.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可能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具有重大影响,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令广大教师重新认识自己在课程开发、研究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可以说,课程改革是一所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好的“师范大学”,没有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难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成了课程的建设者。优秀的音乐教师会抓住课程改革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良好契机,在各级教研和培训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在众多的各级各类优秀课和优秀教案的评比中,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参与了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许多本土化、校本化的优秀课程及优秀教案涌现了出来。而这些优秀的教学设计思路在得到相关部门和专家的认可后,再次投入到新一轮、更大范围内的教科研和各类培训,令更多的音乐教师受益。新的课程目标反映了新时期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愿望,新的音乐课程环境为音乐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3.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紧迫性。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具体的实施者。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音乐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方向、质量和深度。当前音乐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目前,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虽然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但是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特别是全国的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讲,有些概念仍然显得模糊。当前很多实际存在的因素影响着音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但是课程改革不能“等待”教师专业化成长,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课程改革既依托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又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舞台。没有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推进和突破。
  
  (二)新课程的实施对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出新的挑战
  
  1.关注音乐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笔者在音乐教学实践中碰到过这样的实例,发现学生很在意音乐教学的内容与他们现实生活的联系。虽然我们不可否认那些优秀音乐作品的经典与权威,但是也不能忽视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的联系。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较少的音乐内容,无法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会使学习缺乏动力。因此,音乐教师要关注学习内容与学生个体生活的联系。在考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的同时,必须兼顾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考虑如何将音乐课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如何让学生主体的音乐学习活动更符合他们的心理要求和知识储备。从而调动他们的已有经验,发挥创造力。
  2.关注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首先,学校教育和音乐艺术自身均属于人文活动的范畴,音乐教学与生俱来便有人文学科的属性。在新的课程观下,音乐教学的人文内涵被加强,音乐知识与技能被“淡化”。音乐知识被巧妙地作为暗线藏隐于人文主体的明线之下。其次,人文内涵要在音乐教师的教学模式中体现。在旧有的课程观下,音乐教学最为典型的是师徒传承的方式,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就音乐知识技能,按自己的意愿和自己曾接受知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对于这种沿用了几十年并已成定势的音乐教学模式,教学的双方都缺少人文关怀。而《音乐之声》中玛丽亚老师的歌唱教学,便运用了一种体现了人文内涵的教学模式。最后,音乐课程的人文内涵,还体现在各学科的综合之中。音乐课程在理念上应体现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翻开音乐新教材,随处可见布满人文特点的新亮点,“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姊妹艺术”、“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等,为音乐教学呈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大了音乐课堂的信息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并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客观条件。
  3.关注音乐教学的情感要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够直接而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因此,人们把音乐教学当做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应牢牢把握住情感要素,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感体验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首先,关注音乐教学的情感要素,要体现在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上。师生之间的和谐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能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教学的双方是完全平等的关系。音乐教师应该首先将感情的纽带抛给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然而,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不少教学与情感分离的现象。例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木然听讲等。这种对于审美的无动于衷,对于人的情感活动的无动于衷,背离了音乐课的宗旨,漠视了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也失去了音乐教育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讲,音乐教学的根本机制是有情感的教师面对有情感的学生。
  其次,关注音乐教学的情感要素应体现在教材情感元素的挖掘上。通常教材在呈现方式上过度强调了知识技能,却较少地关注情感要素,认为关注了知识就关注了人。其实不然,音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过程也是情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