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警地联合办学 提升军校文化建设

作者:张佐才 康雄虎 傅海存




  警地联合办学,是提升本科教育是武警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法之一,是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措施。优秀的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通过联合办学所培养的军事人才渗透到部队各基层,必将对整个武警部队建设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一)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的内涵
  
  警地联合办学是军队教育研究者依据武警院校实际的需求,按照对院校既定教育目的和目标创建的具有特色的军校育人环境,其办学模式必将成为每一所院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院校文化是院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网络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等组成的精神文化。
  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能规范院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院校新的活力和机制,进而促进整个武警部队文化的发展。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包括合作机制和科学知识,也包括教育、评估、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地方教师与学员的课堂学习,也包括他们和院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通过营造军营文化气质、军人道德风貌、军事人文环境、部队学术课题氛围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加之利用和运用地方大学和部队院校网络环境建立的网络文化,警地联合办学已成为武警院校和部队新军事变革的必然要求。另外,从办学模式的管理到师生的学习,从学员的网上交流活动到网络环境下第二课堂师生的交流,无不包含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的因素。
  
  (二)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育人建设
  
  警地联合办学,最基本的文化活动群体是教师和学员,两者在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教师代表着先进的文化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而学员则是先进的文化思想、价值和行为方式的接受者。教师在实现院校文化的育人建设方面起着主导性作用。
  1.教师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物质文化建设是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教师带领学员共同参与物质文化的设计和建设,并以身作则带领学员共同确立对院校环境的自觉保护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爱护环境,美化、优化、净化环境,使院校物质文化建设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2.教师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院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着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它包括校风建设和军人思想品德教育:
  (1)校风建设方面的作用。校风主要包括教风和学风。教风是主导,学风是主体。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教师是育人之人,理应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只有使教师树立起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勤政廉政、团结协作、高效严谨、服务周到、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耐心细致、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总之,没有良好的教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学风。所以,要对聘请的教师多方调查,严格把关,甚至要进行必要的政治审查。
  (2)军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教师应注重对学员进行军人思想道德教育,采用先进文化及其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引导和规范学员的思想行为,帮助学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及军人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军人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激发起他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勇于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部队、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加强团结、互帮互助,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军队传统精神,为获得国防事业上的成功而努力拼搏。教师必须以自身良好的行为教育和感化学员,引导学员自觉接受军人思想道德教育,实现学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将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高尚的道德情操融入课本知识之中,既教书又育人,对学员的军人思想道德教育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办学模式和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
  
  在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建设中,学员既是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行为主体。是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和组织者。丰富多彩的院校文化可以培养学员的兴趣特长、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磨炼学员的军人意志,提高学员的军事组织管理能力,为以后走向部队奠定坚实的基础。武警院校的教育研究者、工作者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院校文化作用,高度重视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建设。因为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对学员的影响是稳定渐进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是其他教育无法代替的。
  总之,教员和学员必须在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建设中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向高层次发展,充分发挥办学模式和院校文化的育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