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问题与教育对策

作者:马庆杰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源多样化,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本文就其普遍存在的问题行为进行心理分析,并提出解决学生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问题 心理 教育对策
  
  众所周知,由于生源的多样化,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特殊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在学习、心理等方面表现的问题更加突出。本文初步探析其问题形成原因,并提出一些教育对策。
  
  (一)中职生问题的表现及心理特点分析
  中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在竞争高中考试中的失利者。他们自卑,而且知识基础差,学习能力不高,行为习惯不良,加上部分学生生活背景特殊:如离异家庭、困难家庭、留守孩子等,导致他们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来到职校后不听课或者根本听不懂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学习动力不足,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很多同学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动性普遍较差。中职生大多因成绩较差而无法进入普高,因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加上中专的教育方式与初中教育方式有较大的区别,使之一时无法适应。部分学生出现了自暴自弃的倾向,学习不主动性,更不用说学习兴趣了。当学习上出现困难和问题时,不是主动地去克服、解决,而是顺其自然,导致成绩越来越差,最终产生厌学的情绪。
  2.人际关系方面。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由此养成了依赖他人的习惯,缺乏相对独立的个性。当他们远离父母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学习、生活时,往往会因为环境的变化,不善于与同学交流、与老师沟通。而出现烦躁、自卑、自傲、害羞、忌妒、抑郁、消沉等情绪。这种较差的环境适应能力不仅延缓了学生的心理成熟,继续下去还会对他们将来适应社会环境带来消极影响。
  人际关系方面障碍的原因:一方面老师对他们进行了过多的干涉,同时课堂之外交往甚少;另一方面与同学之间的交往存在苦恼,缺乏交往技巧。
  3.网络心理方面。社会网络化,使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青年学生一直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网络以其开放性、全球性、虚拟性、身份的不确定性、非中心化与平等性等特征吸引着广大的学生。很多中职生年龄较小,上网寻求的是消极的心理需求。比如说猎奇心理与急功近利心理;发泄欲求与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与自卑与抵触心理等等。而随着网络心理障碍的加重,对于上网的渴望却加深。他们自我控制和调节能力也逐渐减弱,从而造成对网络的依恋,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中职生问题的教育对策
  中职生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也妨碍了其品格和个性的发展,更是成才的绊脚石。能否转化和教育好他们将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败。笔者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解决这些问题行为的教育对策: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得到应有重视。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介绍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的常识。条件成熟的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的机构或与医院、社区联合开展心理卫生保健和咨询工作。另外,教师也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育人水平。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要给以特别的指导,采取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认为老师的批评是为他好而乐于接受,也愿意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使班级产生温馨和谐的气氛,使师生心情欢畅、心理相容。反之,则无法获得学生的信任。
  3.加强班主任工作力度。班主任是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主要责任者。了解学生,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排除忧虑。
  (1)重视专业思想教育。现在,职业教育较之与普通教育,有一定社会认同的偏移。而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又往往因认识的局限表现出各种不理性的举措。以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极易掉进“职教无用论”的怪圈。因些,及早并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班主任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和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让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明白读职业教育一样有前途的道理。其次,结合市场人才发展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与优势,使学生尽快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同时,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并参与社会实践,请已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回校作专题报告,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学习本专业兴趣。
  (2)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人们往往忽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这就促使了学生目标定位出现差错。因此,班主任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同时要求学生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良好的品德,提高综合素质。
  (3)强化管理、培养能力。我们的工作是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者。因此,班主任首先要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严要求并引导学生,尽力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注意把握学生的心理导向,使之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材观和价值观。同时,开展各种集体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感受竞争,体会表现自我的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顽强精神。
  总之,中职学校特殊群体学生问题日显复杂多变,只有不断去探索有效办法并运用于工作之中,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健康、顺利地走向社会并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轶.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心[A].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2007.
  [2] 昝银琴.让青少年走出心理阴霾[N].大同日报,2007.
  [3] 林国珍.学习困难学生心理特征及综合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