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提高职校班级管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考

作者:杨 帆




  职校学生,有的是因为喜欢职业教育而选择职业学校。大部分则是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只能选择职业学校。他们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不少学生进入职校后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的动力,有较严重的自卑倾向,自暴自弃。为此,关注职教学校学生学习心理发展问题,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校生的心理特点
  1.职校生心理的一般特点。职校学校学生多是中考选拔竞争中的淘汰者,他们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职业学校。在职业高中阶段又面临新的压力、新的转变。据有关资料显示:职校学生中普遍存在自卑倾向,厌学情绪严重、成就动机水平低、学习能力欠缺、养成习惯差、自信心不足、挫折感强、求知欲不强和进取心不足、对就业前景迷茫等心理问题。往往表现出害羞、不安、内疚、忧伤、失望的情绪状态;常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
  2.职校生自我意识发展上的心理特点。职教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发展得很快,纪律松懈,我行我素,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对训导教育采取不听、不信、不理的态度,社会、集体责任感不够强。
  3.职校生学习心理特点。职教学生的中考分数相对较低,不能升到普高。由于社会、家庭的压力,很多学生都表现为学习没有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的自信心,缺乏竞争意识。很多学生表现出得过且过的心态。不少学生对上课、作业、考试都持无所谓的态度,迫于学校和家长的压力才极不情愿地到教室学习,被动学习者普遍存在。
  
  (二)提高职校班级管理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建议
  1.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家庭,还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促成了学生目标定位的不科学性。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2.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学生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第一,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予学生同等的关注。第二,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第三,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第四,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第五,注意评价标准的具体化。即有无扎实的专业基础;有无熟练的专业技能;有无能适应今天竞争市场必备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以技能为中心,讲究方法、加强锻炼,培养特长、提高素质,增强努力的目的性,以更好地完善自我。
  3.创造特色的班级管理机制。第一,让学生有家的感觉。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最长的地方,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会使学生高兴在学校,还能呵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从班级这个“家”中感受到温馨。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在班级中主人翁的地位,发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第三,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引入班干部竞选机制、轮流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4.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中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第二,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的许多课程都包含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第三,利用体育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
  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学生面临的不是高考而是就业。作为职教班主任应正确认识职教学生心理发展的特性,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理解并帮助学生。通过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疏导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生自强、自信人格的培养,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