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的探讨

作者:尹帮治




   [摘要]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紧密对接,是学校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一种先进办学模式。本文就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技能需求和职业素养需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人才培养 企业 紧密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计算机专业的飞速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但因社会各地的产业结构、行业人才的需求不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智能结构也不同。那么,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紧密对接呢?
  
  (一)紧密对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岗位需求
  1.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细化专业方向。中职学校必须根据国家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制定的“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之计算机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对本地区计算机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调查,花大力气对劳动力市场进行调研。把每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职业方向,大致归纳为办公文秘、网络工程技术、网页制作、软件开发、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三维动画、硬件维修、数据库管理等职业岗位。从而确定相应的专门化培养方向,明确各自的知识和技能架构,为中职计算机专门化培养模式提供依据。
  2.以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为目标调整课程体系结构。为了适应计算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市场需求,实现以职业岗位需求设置专门化模式,必须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减少文化基础课课时,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加专业课课时,突出务实训练,强化主干课程教学。在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时,可以采用“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实践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结构。
  在文化课中突出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整体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在专业基础课中突出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使学生具备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学习专业技能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技能课中突出专业实操、巩固专业理论。在实操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技能运用能力。在实践课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使学生在专业实训中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及项目设计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适应实际工作职位的能力。推行学分制,在选修课中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个性优势。
  
  (二)紧密对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
  1.以够用、实用为原则整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专业课程内容要及时删减、补充、更新,使学生学到最新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第一,确保教学内容的易学性。中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低,举一反三、综合归纳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学内容要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适当选择教学内容的层次深度,从够用的角度出发整合课程教学内容。第二,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课程教学内容应充分把握当前主流技术的发展趋势及企业人才需求,贴近市场,面向需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第三,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以便全面、准确、及时把握企业用人需求,让学生学到最新、最具有专业优势的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递进性。教学安排以第一学年打基础为主,教学内容简单、容易掌握;以第二学年学习技能和实战训练为主,教学内容丰富、翔实完整、层次较深;以第三学年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为主,教学内容直接面向企业岗位需求。确保教学内容的可拓展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深入探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项目实训为主线的构建实训教学平台。教学模式要突出任务设置和情境设置,多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接触企业项目,接受设计和开发任务,在实践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让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实际设计、实际开发、实际操作的全过程。
  如何去构建以项目实训为主线的实训教学平台呢?加大专业课的实训力度,确保学生动手操作训练时间,突出务实训练。在实践活动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中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技能教育的目的;消除专业理论与实践活动的脱节现象,构建一支既懂理论又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社会兼职教师的储备,提高实践经验的传授和追踪市场的敏感;加大投资力度,建设专业实训场所,购置专业新型计算机设备,让学生乐于实训场所操作,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和现代化生产技能训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对外承担设计项目,带动学生参与社会技术开发和设计。推行校企合作,拓展岗位技能培训基地。加大与实习企业的合作,把课堂教学的不足在企业岗位上得到补充和完善,同时为企业用人提供选择。注意对从事企业一线项目管理、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少数兼职教师的聘请,如聘请软件设计师进行软件项目开发的课题指导;聘请数据库系统设计师进行数据库管理与项目开发的课题指导;聘请网络工程师进行网络管理、网络综合布线、网站建设项目的课题指导,等等。
  
  (三)紧密对接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
  1.以企业管理制度为蓝本,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许多研究认为,绝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水准。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学校可安排实训指导老师收集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并将其作为实训管理制度,让学生严格遵守,按照企业模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此外,应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以诚信为根本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2.以示范、指导、项岗实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可将往届优秀的毕业生请回学校,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谈谈工作体会和成功经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聘请企业管理人员的或岗位能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讲解和示范从业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守的职业规范;由实习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亲身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晓敏等.企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及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2007,(7).
  [3]熊以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