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困境

作者:禹淑莲




  [摘要]为了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从课程价值取向的转向、课程内容的革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元评价的保证、教师人格熏陶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走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困境。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外部环境和教育对象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产生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消极应对的状况。“专业课认真听,选修课随便听,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想听”这几乎成了大学里一个公开的秘密。直面新形势下的新特点、新问题,从学生主体的课程价值取向的引领,课程内容的革新,民主教学与多元评价的保证,真、善、美统一的教师人格熏陶等方面入手,充分协调和发挥课堂教学的各种主要因素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积极上进、思维开启、乐于实践的良好氛围中高效地学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教育的困境,提高实效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理想,也是一种价值体系。斯普朗格认为,教育可以为教育者摄取种种文化价值,并使这些文化消化在人格生命中。个性的形成是不同的人追求不同价值行为的结果。这就足以说明课程蕴涵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对学生的意义之重大。正如“没有某种关于受教育的人的理想,就无法从事教育。”
  现有课程过分强调国家与社会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要构建新的课程,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作为引领,从学生利益与国家、社会利益需要出发,进一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其价值是人的价值的重要表现。进一步说,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追求,两者相互关联,内在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的价值最充分实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理想境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个性,使他们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强烈的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自由人和幸福人。
  因此,构建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必须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要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从学生需要出发,培养自由幸福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
  
  (二)革新课程内容,力争做到三贴近
  据调查,传统的教材与学生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相对薄弱。现有教材的内容没有很好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发展实际,没能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更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帮助大学生正确分析、认识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而关注大学生作为人的本性需要,关注学生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可能的内容、与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的内容才是学生可接受的、可发展性的德育教材。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洛姆强调,“人的生存状况中的需求”是构成人性的更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人的各种人格特征是在满足形成各种人格特征的需要的行为中逐渐形成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必须及时更新。
  1.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要与时俱进,紧跟形势,密切联系现实社会发展的实际、改革开放的实际、学生思想动态的实际,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主题之中,将现实社会中大量丰富、具体、鲜活、生动的事例充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中来。对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负面现象,则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予以说明和合理解释,使学生心服口服,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2.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新课程新教材全国一本通的前提下,从本地资源实际与学生的实际出发,自主开发实践课程资源,弥补课程结构单一的局限。
  3.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研究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并及时将自己及他人的新的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具有新鲜感、时代感。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给学生新的知识和新的信息,做到寓思想性于知识性之中,更好地吸引学生,增强教学效果。
  
  (三)与时俱进,重构新的教学方法
  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倡导新的教学方法,在实施教学中,充分发扬民主精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与主体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重构自己的教学行为。
  1.从强迫学习到引导自主学习。改变过去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实施研究性教学和探究性学习,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要多使用“为什么”、“怎样理解”、“表现在哪里”这样的语言,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头脑始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要经常提出讨论题并给学生开列出阅读参考书单,要求学生在阅读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做好发言准备,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将大家的思路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要多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学什么或者想获得什么,发现自己潜能,确立能够达到的目标,发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懂得自律是自己的责任。用自律代替纪律,在关心自己的时候也能关心他人,在民主自主的学习活动中,促进学生成长。
  2.从教材、教室走向现实生活世界。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在进行课程教学的同时,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实际,从生活现象与生活逻辑出发,选择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在分析现实热点问题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索研究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诸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学习者对外界的渴求、好奇心和冲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体验,在社会实践中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
  3.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电子、通信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高度发展,大量的现代教学媒体应运而生。而国内外大量历史图片、录像资料的公开,也给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教学素材,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供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图像资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中说不清、道不尽的缺陷,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节省学时的双重效果。
  
  (四)建立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多元评价体系
  学习评价方法对于一门学科的进步,并不比学科本身的作用小。但是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缺陷。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但量化并不等于科学,错误的精确比模糊更不准确,更不安全。狄尔泰说:“自然需要说明,而人需要理解。”单纯的、绝对的量的评价是无法对人说明与理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很难用简单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一个复杂的精神系统。要倡导多元评价方式,体现精确性与模糊性评价相结合,定量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等原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