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数学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现状

作者:王建芳




  [摘要]本文对初中数学新课程在少数民族、边疆、落后地区实施后教学现状进行调查,有利于教师遵循教与学规律,提高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 教与学 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进行调研,调研题目为“数学新课程实施后教学的现状”。被采访的数学教师有汉族、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朝鲜族、满族、俄罗斯等民族,职称有初级和高级职称,年龄在28~55岁之间,教龄均为3年以上,最高达30多年教龄,学历均在专科以上。在少数民族、边疆、落后地区,数学新课程实施后的教学现状是什么样的?本文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调研主要采取抽样访谈的方式,即实证的研究方式进行,分不同职称、民族、地区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梳理,以下为分析结果。
  
  (二)调研的结果
  1.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关键是教师的教学情感、教学态度、教学机制。新课程的教学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在随机互动中走向完善,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它强调观察、操作、参与、合作、活动、交流、体验、自信等,既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新理念的追求。
  2.新课程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数学”为“用数学”,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知识和经验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必须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积极吸取周围其他老师一切先进的做法,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眼中只有学生,不忘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是优秀教师在教学中追求的教学境界。实践证明:每位教师专业成长规律都是不同的,但只要从学生的个性差异、思维规律、心理、生理特点出发,走进学生的心灵,乐做学生的朋友,建立师生间的友谊,结合教育的需要,把握适当的教育时机,教育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
  3.以前的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在每一节课中多数时间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在听,教师讲授完知识后学生进行演练,学生的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课业负担比较重,自控时间少,这样使得优秀学生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束缚。
  数学是以思维为主的一门学科,特点是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比如,数学与计算机的有机结合等。其实,新教材无论是知识的衔接还是在内容的编排上都体现了一个字“新”。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4.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教学手段,能处理好静与动、局部与整体、快与慢的关系,适时选取有探索意义的课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定期参与研讨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问题为出发点,以活动为手段,同时辅以多媒体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多说、多想、多操作,以激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并有效地获取知识,使学生明白单纯的依赖模仿记忆进行学习的弊端,从而感受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最有利。
  5.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的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考试的变化,发现学生更喜欢数学了。新课程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教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由原来的“独奏者”过渡到现在的“伴奏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分组合作学习、讨论,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了。
  6.新课程凸显“参与式”教学理念,充分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拓展、延伸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想学、要学、愿学,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明白知识不是听会的,而是要通过实践运用自己的智慧去思、去想、去悟获得的。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只有这样获取的知识才是牢靠的、有用的、和富有生命力的。在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人格,通过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氛围,通过合作学习,因材施教等方式,真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能力,满足其未来发展的一般要求。
  7.强化过程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应试与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来说,既是一种严峻的挑战,也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机会,要教好新课程,用好新教材,就必须更新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
  8.新课程总的来说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有一定效果,但教师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学生也存在着的不适应现象。虽然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但也看到了部分学生无所适从,同时也存在有的教师教学任务完不成,控制不好课堂时间等到现象。因此,教材的思想性让学生和教师完全接受需要过程,过份地使用“电脑”来代替“人脑”、鼠标代替粉笔是与培养人的思维的学问相悖的。
  9.课堂上,学生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几个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题来糊里糊涂。实施新课程后两极分化更严重了,热闹的课堂并不能换来全体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有效提升。教师仍然起绝对支配作用,学生表达技巧仍需提高。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和思考
  问题的重点是教师应该有权决定何时何地使用何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加理性分析地强制教师模仿国外某个时尚的教学方法的行为,乃是一种腐蚀中国基础教育的愚蠢行为。没有哪种单一的教学方式能“包医百病”,每种教学方式方法(包括新的教学模式)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或需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一般而言,不会是单一的某种方式方法贯彻教学的始终,而是以一种方式方法为主,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优化组合的综合应用。
  “我们提倡过程与结论平衡,重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好的结果,而不是不要结果,只重过程而漠视结论的教学会在无形中大大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的实效性会大打折扣。”
  主张接受与探究相结合,一味追求所谓的“探究”是偏颇的表露。不是不要讲授,要看怎么样讲授,把接受与探究搞二元对立是要不得的。只有在实际教学中,取长补短,合理安置,整合优化,强强联手,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绿色的生态课堂才会生成。
  要辨证的处理好合作与自主的关系,应以“自主”为主导,“合作”为顺应。因为“合作”应是“自主”的延伸,没有主动的学习态度就根本谈不上“合作交流”,只有建立在“自主”基础之上的小组“合作交流”才能在新课堂的课堂上发挥实效作用,而不至于热热闹闹走过场。既要锐意求新,又要注重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手段为目的服务。
  预设与生成要和谐。当前的有些课堂,由于理解的偏颇,将“生成”视为“自然生成”、“随意生成”、“自主式生成”,使生成漫天飞舞,不着边际。唯生成而教,使生成成了教师新的紧箍咒。“预设”使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课堂精彩分呈。生成,因预设而精彩。
  把握个性与共性相长之关系。个性的张扬必须服从于共性的大环境,二者不能割裂。没有了共性,个性就是“无本之木”。在张扬学生个性与达成教学目标之间建立新的平衡。
  要坚持“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并重”的思想,以便更好地发挥数学对培养人的推理能力的作用。要坚信在数学学习中,一定量的技能训练是必要的。既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要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对数学应用与联系实际要高度重视,但自编应用题又不能简单随意。
  现在的课堂既不是传统的翻版,也不是全盘否定传统套路,而应是在遵循教与学规律上新旧教法交锋的融合与提炼,是带着深深个人烙印的重组与整合,不止一模,不拘一格。动态发展、追求多彩会使课堂活力四射、生机无限,成为学生永恒求知的乐园。
  课堂应该是什么?“课堂是一幅社会存在的缩影,课堂是一片文化生长的沃土,课堂是一段生命活动的历程,课堂是一个精神生活的空间;课堂是一张色彩缤纷的画卷。”
  
  参考文献:
  [1]刑成云.“平衡”营造和谐课堂[J].当代教育科学,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