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谈如何掌握科学的练琴方法

作者:王尚斌




  钢琴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练琴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练琴方法,上课时就会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学生在上课时乐谱弹得不尽如人意。不是音符记号出现问题,就是节奏速度乱七八糟。给学生上课就成了改错课,学习效率缓慢。因为练琴是所有学钢琴学生的每日必修课,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提高自己的钢琴演奏水平,除了需要得到老师的正确指导,还需要保证足够的练琴时间,掌握科学的练琴方法,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钢琴技艺有长足的进步,发生根本的转变。
  
  (一)训练学生视谱能力
  拿到一首新的钢琴谱子,就好像拿到一篇好文章。首先要认认真真读一遍,领会文章内涵一样。最需要做的不是上手就弹,而是认真去阅读谱子。认真领会、多思考、多问为什么,为什么作品要求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方法。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去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用心领会作者想要借助音符倾诉的情感,弄清作品的调式、调性、各种音乐符号,熟悉谱子要求的强弱变化,并可以弹一遍这个调的音阶等内容,再分清伴奏、旋律、声部各方面的要求。要看清楚一切标记,不漏掉一个音符,不放过一个演奏表情和指法等方面的标记。这样准备下来,这首新谱子的框架就了然于胸,得心应手,在视奏的过程中把谱子的情感也酝酿了,而不至于像弹棉花一样,弹出一个个没有生命的音符。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如果我们把一首新谱子比喻成一座建筑,那么,谱子中的音准、节奏就好比是地基基础,调式调性就好比结构形式(主要指建筑物的柱梁,承重墙)。若情感的表达忽视了它的空间、外观造型及细部装修处理,则这座建筑是不完美的。视唱最重要的是音准、节奏、调性,如果忽略了乐曲内涵的表现和情感的表达,那听起来是很乏味的。培养用心领会乐谱,学会看一切标记,不漏掉一个音,不放过一个演奏表情和指法等方面的标记。经过自己的视唱、分析和思考,掌握一首乐曲,慢慢就会形成自我学习和自我判断的练琴习惯。
  不少学生在初学钢琴时,由于乐谱简单,很快能记下,就养成弹琴时又不看谱、拿来谱子就弹的坏毛病。随着乐谱难度不断加大,篇幅也越来越长,他们就不能手眼协调,导致弹奏磕磕巴巴,手忙脚乱。这些学生弹奏前的预习工作没有做好,弹奏时又没有处理好看谱与弹奏的配合,这样的演奏效果势必影响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如果能从开始就养成在弹奏前认真视谱的好习惯,做足预习功课,并坚持视谱弹奏,就会有效提高视谱能力。并且随着视谱弹奏,使手指逐渐熟悉键盘位置,慢慢达到心中有数,手位准确,弹错音的几率逐渐减少。随时谱子难度加大、视谱能力的不断提高,一个新谱子在有效预习中就变成了流畅的旋律在心中萦绕,若手指又能准确地在琴键上配合,那么弹出这些可爱的音符不就变得轻松很多、亲切很多了吗?这也为学生日后准确的演奏从未接触过的曲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会倾听,寻找音乐的感觉
  钢琴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不论是欣赏别人演奏还是自己弹琴,都需要学会用心聆听,让听觉带领你走进音乐的世界中。当学生做好了视谱功课,了解了乐谱的旋律和谱子要求的调式调性和音乐符号,弹奏时使自己演奏的音质得到完善,必须训练敏锐的听觉。涅高滋说过:“声音就是音乐的素材本身,使声音悦耳动听,就能把音乐大大地提高。”法国教育家齐格勒在叙述成功的钢琴演奏时也说:“许多有才能的人学习钢琴奏法的秘诀绝对不是只靠手指练习,而是以心聆听自己弹出的声音。”教学最基本的出发点是靠耳朵去学习。唯有靠耳朵去调整,动作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现在很多学生拿到一个新谱子,不去思考,就急着弹出来。等到谱子弹流畅了,手指在琴键上跑得飞快,根本不去感受乐曲要表达的内涵,没有强弱变化,没有节奏感,音乐的感觉根本就谈不上。弹出来的东西粗糙不堪,音乐成了折磨人的东西。导致学生学了不少时间,却拿不出几首可以打动人的乐曲,实在可惜。究其原因,就是他的心里没有音乐,学琴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想到要用音符来打动自己和听众,眼睛只是盯着琴键,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避免弹错音上。这样没有效果的弹琴缺乏效率。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在弹最基础的技术练习时,用心领会老师的要求。聆听自己的弹奏是否具有颗粒性、乐句与乐句之间的过渡及其音色是否均匀;节奏是否平稳、是否一气呵成;当弹到乐曲时,用耳朵摸索怎样弹出的音色是悦耳的、指尖的轻重变化对乐曲表达的影响是怎样的;当变换一种表现形式时对乐曲的演绎有什么改变?是否理解了作者在这首乐曲里想表达的情感?用心聆听自己的弹奏,还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使自己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乐曲中,从而弹出能打动听众的音乐作品来。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听觉训练,并及时纠正自己在弹奏中出现的问题,练琴就更有目的性,练琴效率也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