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体育教学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作者:张玉兰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体育工作者要总结过去,放眼未来,转变观念,认清两者的本质区别,在实践中找到突破口,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重任。
  
  (一)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
  1.体育教师自身的习惯。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每位教师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自己陷入条框之中,易影响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就是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题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难以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不思创新,不求进取,自我感觉良好。
  2.过分强调课堂结构。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 “四部分 ” 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由于这种结构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许多体育工作者对课堂结构这方面的改革实现了很大的突破。例如:
  (1)三部分式结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 ( 技术学习和身体素质练习 ) —恢复和结束部分。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生理活动规律安排的六段式结构:①引导阶段—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②引起动机—满足活动愿望—适当降低强度,保持运动情绪—发展运动能力,掌握技能—恢复身心,调整—小结,布置作业。
  (3)按人体机能的活动规律,练习与休息合理交替,使练习按照一定顺序连续地进行,侧重学生情绪与心理活动的调节,而不分阶段的顺序式结构。
  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即完成一节课所要完成的各项任务,也要在内容之间巧妙转换,体现体育教学的连贯性,不断发展和突破,提高教学质量。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碍于新时代的教育
  1.教育在改革。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就在课堂教学,优化课堂结构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从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条件来讲,教学过程最优化首先要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最优化。
  2.传统的模式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的。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小太阳”、“小皇帝 ” ,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活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再加上班级人数多,肥胖儿多,克服困难的意志弱,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加之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单调,同时也把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情地限制住,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传统的授课模式不能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相适应。现代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我们的任务不仅是要让学生的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和锻炼的方法教授给他们,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掌握方法,通过正确的身心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人际关系,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掌握对美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