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浅谈新课标下创新性化学实验的教学

作者:张 剑




  [摘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改革的目标。化学教学的的改革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来达到这个目标。笔者立足教学实践,分别就演示型实验、拓展型实验、探究型实验如何设计、如何改进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实验教学 体会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我国启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方面提出了高中化学教学的目的:更好地发展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可以通过一个特殊而有效的途径——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立足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验教学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化学实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演示型实验、拓展型实验、探究型实验。
  
  (一)演示型实验——注重优化,培养创新的精神
  课堂演示实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用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的实验教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的重要途径。
  例如,教科书在叙述“苯与溴水反应”时,称“这个反应很灵敏,常用于苯酚的定性检验和定量测定”。但在实验时,教师可以先往苯酚溶液中滴入少量溴水,这么做往往都不见沉淀,学生会发出疑问:“难道这两种物质之间不反应?”“难道这个反应不灵敏?”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同学们最终发现原来是忽略了“过量的浓溴水”这几个字。疑惑的解开,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于是,教师又作引申:“是不是溴少了就不反应?”然后,教师停下刚才的实验,按照书本提示,将少量苯酚滴入过量的浓溴水中,可如期得到三溴苯酚沉淀。到了这一步,教师已经按书本步骤正确操作,也得出了如书本提示的结论。但问题还没有解决,教师需要再做一个实验:在生成三溴苯酚沉淀后,再加入苯酚,学生会发现沉淀溶解了。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现象说明什么?学生会得出结论:三溴苯酚不溶于水,但溶于苯酚。因为此时溶液中溴水少,苯酚过量,产物溶解了,这就是“过量浓溴水”的原因。教师由此推论:苯酚也溶于其他有机溶剂;分离苯与苯酚的混合物,不能用溴水。
  由此可见,同样的教学内容,同样的实验药品,不同的程序——换一种做法,推一个原理,课堂就会生动活跃许多。这看起来很小的教学方法的变化,其实也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变化,从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变成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二)拓展型实验——注重发展,铺设创新的台阶
  一个化学实验往往具有多种教学功能。教科书在安排实验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根据需要只体现其中的一个主要功能。上面所述的演示型实验便是为了完成此类功能,而化学课程改革要求化学实验能“超越实验目的,体现学科交叉”,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在体现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实验的主要功能。通过对实验目的的进一步提升,引导学生综合多门学科知识进行创新。
  拓展型实验是指把实验原理从“特例”上升到“一般”的实验。从而由点到面的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例如,用“启普发生器”制取H2能使化学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的原因是利用H2的压力使稀HCl和Zn随时接触和分离。教师可由此引申,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使稀HCl和Zn随时接触和分离,都能使化学反应随时发生和停止。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设置出一些简易装置。
  总而言之,拓展型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使他们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从而形成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现行教材中的传统实验模式,大胆地进行改进与创新,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三)探究型实验——注重探究,培养创新的能力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内容、步骤详细而周密地安排好,甚至连结论也预先说给学生听,学生只需依葫芦画瓢地做实验就可以了。但这样的结果却是:学生缺乏对实验 “神秘性”的探究欲望,思维单一呆板,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能选取一些灵活性、变通性大的实验,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再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效果又会不一样。它不仅能促使学生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本质特征,也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例如,溶液跟溶液的反应,一直以来有诸多的提法。有的认为是复分解反应;有的认为是氧化还原反应;有的认为是酸性条件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有的认为是碱性条件下的发生复分解反应;甚至有人认为是发生了双水解反应,等等。教师把以上诸种说法提出来,让学生对溶液和溶液之间究竟怎样反应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可引导学生设计对比性实验方案,并按这些方案一一操作,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既深化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内容的实验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拓宽他们的视角,培养他们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这,也正是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所期望的。笔者愿和广大同仁一起探索其规律,使化学教学在新的形势下能够“继往开来,开拓创新”。
  
  参考文献:
  [1]钟有泽.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4).
  [2]胡存君.化学实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盖立春.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点”的挖掘与设计[J].实验与创新思维,2005,(6).
  [4]赵文秀.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J].吉林医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