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三步教学法赋予应用写作“活”的生命力

作者:王春雷




  [摘要]应用写作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结构中的重要因素,为使学生牢固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技能,需要教师从教法上进行突破。本文结合应用文体的特点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应用写作 实践 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培养目标是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毕业后能否快速适应市场的需要,不仅取决于专业的一技之长,更取决于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应用写作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文使用频繁,是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教给学生应用文的写作技能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从事应用写作教学的人都知道,应用写作有一定的规范性,但琐屑、不深奥;它有准确、实用、质朴、庄重等写作要求,但偏于格式化,欠生动;它文种繁多,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易混淆难区别。所有这些,造成了应用文的枯燥、乏味,可读性、欣赏性不强——给应用写作教学提供了一定的难度。
  应用文本身是平实的,但教学过程应该是生动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不该是讲解员的角色,学生也不该是被动的听众。师生之间应彼此合作,共同研究学习,在轻松活泼的互动中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之中,并体会应用文朴实的美,感受写作的乐趣。笔者在几年教学中,经过不断的摸索,总结出应用写作的“三步教学法”,通过实践、应用,收到显著效果。
  
  (一)案例分析,获取知识
  案例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它反映一个事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案例的价值在于提供真实而典型的素材,供人们分析、研究、总结普遍规律,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学习某一具体的文种时,教师可选择有针对性、趣味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该文种的概念、特点、结构内容等。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讨论,甚至辩论、发言等,各种思维火花不断碰撞,许多创造性见解不断涌现,从而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锻炼。这些过程都是学生主动的探究,而非消极、被动的接受,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愉快的,获得的知识记忆也更牢固。
  案例教学避免了教师一味单纯的讲授,加强了师生的双向交流,实现了教学相长。但是,这一方法在知识的获取中也并非全能。讲授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简洁、清晰、逻辑性强。虽然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进步,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对于疑难知识的学习,讲授法仍然是必要且行之有效的。例如在学习请示类文章的时,这就需要教师明确地讲授、深刻地分析,使学生理解、掌握。
  
  (二)病文修改、巩固知识
  知识的获取到运用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知识的巩固。通过修改病文使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巩固,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一环节最主要的是要选择一个典型而又能涵盖所学文种知识点的病文,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中改、在改中记,体会文种的语言特点、写作方法等。
  修改病文也是让学生当“医生”,会诊“病症”寻找“病因”,其趣味性可想而知。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诊治”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要把“治病”的权力全权交给学生,不要越俎代庖。高职学生大多接受过正规的高中教育,他们中学阶段的学习及积累,完全可以诊断“病情”,正确“医治”。在“医治”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补充,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又一次得到锻炼。但如果涉及到语法及用词等方面的错误,有时也需要教师给予指导、点拨。例如在学习《请示》一课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个病文:
  关于要求解决学生宿舍建设资金等问题的请示报告
  
  市人民政府、市教育局:
  我校今年由于住宿生急剧增加,已有的学生宿舍无法容纳,现在住宿生中有240人是两人一个床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解决这一困难,我校决定再建一栋学生宿舍楼。另外,我校图书馆也尚未达到省“两基”标准,望上级部门予以适当支持 。
  特此请示,请回复。
  ××市二职高
   2003年12月15日(公章)
  这个病文既涉及到请示的知识,又有常用公文的知识,同时还有语法及用词上的错误。前两项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是能够找出并修改的,而标题中的一处语法错误(“要求解决”与请示的意思重复,应删掉)和“我校决定再建一栋学生宿舍楼”一句中的用词不当(“决定”语气不妥,应改为“准备”),学生较难指正,这时就需要教师适时的进行启发、点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茅塞顿开,记忆牢固。
  
  (三)材料写作,运用知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在实践中应用,也是课堂实践的过程。学生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即表示一节课的成功。教师把准备好的材料呈现给学生,学生依材料按要求进行写作。如果是有多种类型的文种,教师可选择不同类型的材料让学生练习。例如,请示的应用文有两种类型:请求指示(帮助)和请求批准。教师可为两种类型各提供一篇病文,对学生进行实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全面。
  把写作理论转化为写作能力,不仅强调用写作理论指导写作实践,多动笔去写,而且要多改。文章不厌改,多改出华章。修改不但是提高文章质量的基本措施,而且是培养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运用写作理论去发现和解决文章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更深刻地领会文章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鉴此,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而且要帮助学生跳出“当局者迷”的怪圈,指导学生互改。实践证明,学生互改,既可以相互学习,吸取他人长处,又可以使自己在今后的写作中有效地防止和克服类似毛病的出现,可以取得一举多得效果。
  获取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这“三步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它可以使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活”起来,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又能突出“学”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能力的培养,以流动开放的形式,打破传统教学的格局,强调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让应用写作教学的主体在课堂实践中切实会写、能写,是“三步教学法”的重心,也是应用写作教学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宋开友.拓宽实践园地·提高写作能力[J].应用写作,2000,(9).
  [2]杨颖.三位一体的应用写作教学[J].应用写作,2000,(4).
  [3]李元凤.赋予应用写作教学生动性和灵活性[J].职业教育,2007,(3).